家
對家的態度,就是對生活的態度于我而言,家,是靜下來的時光是與城市暫時分離的另一個世界——彭征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我們珍惜和家人共同度過的每一個平凡幸福,房子是一個‘容器’,它可以越來越大,但如果沒有生活和情感的填充,也就只是一個容器而已。
1家與房子My Home
我的童年在湖南長沙市區的一棟老紅磚房子里度過,幾戶人家共同生活在一個院子里,樓上樓下鄰里鄰外,構筑了我對家最原始的記憶。 那時候的房子并不大,但可感知的生活領域卻很寬——隔壁家新買的黑白電視機、樓下鄰居分享的鄉下親戚送的柴火臘肉、街上的叫賣、鄰居的吵架聲、樓道里飯菜的香氣……這些煙火氣共同構成生活的點滴。 讀書后,我搬進了父親單位的宿舍樓。房子是磚混結構,一戶戶格子里,建筑空間形態直接而粗暴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幸好樓下還有一片長滿雜草的閑置用地,它是孩子們唯一的冒險樂園。
△書房
1997年,在廣州這個現代與傳統共生的城市里,我成了讀大學的“南漂”,畢業后投身房地產相關領域的設計工作。在這個階段,家于我而言的概念注解是面積、地段、單價、配套、采光、朝向、車位、管理費等等,而童年時的那種對“家”的感覺與記憶也漸行漸遠。
2選址Site Selection
中國人自古講究擇水而居,出于對江景的迷戀,和對大都市CBD鋼筋森林里如庫哈斯筆下那種“擁擠的文化”和“聚集的狂歡”骨子里的抗拒,2016年,我選中了這套房子。它偏居海珠島的最西端,與市中心相互眺望又保持一定的距離,江對面的沙面古建筑與珠江新城的高樓林宇相比起來,讓人有種適度的松弛感。 日常欣賞著三江交匯與日落美景,可以說是熱鬧的廣州市區中難得的安靜之地。每至年關,海珠區的傳統花市就設在樓下的濱江路,更平添了些親切的市井氣。
△餐廳&走廊
3設計Design and Decoration
近三十年間,用地規范及其背后隱藏的文化成了對于中國城市面貌改變最大的野性力量。人們不得已被趕進各種混凝土住宅中生活,傳統居住文化中人與自然相互媾和的居住方式被硬生生撕裂。在被迫放棄對場地經營的選擇和建筑營造的權利后,裝修成了我們唯一可以寄望的選項。 對于一個自我標準嚴苛的設計工作者而言,盡管精裝設計出自國際一流的境外設計公司,我依然很難接受地產商推送的“精裝交樓標準”。我想,房子可以標準化,設計可以標準化,而生活無法標準化,所以我選擇將空間恢復到原本的毛坯狀態,開始了為期三年半的設計、裝修之路。
△兒童房
我將原本位于房子中間的暗廁改為了榻榻米多功能茶室,它的空間起伏和層次能帶來很多感官上的趣味,這點對孩子尤為重要。全屋舒適的木地板是孩子們自由奔跑的基礎,對于孩子而言,生活間隙那些瑣碎的片段,最終會成為她們完整人生中的一部分。
△老人房
東南向有陽光的房間留給了小孩與老人,而西南向有江景的房間則留給自己。相比原設計,主臥與客房的互換顯得既合情又合理,讓人覺得設計本該如此。 原設計中過于集中的幾個臥室入口在重新設計之后被消隱在深色木飾面的整體墻面中,當推開每一扇黑色暗門的同時一縷陽光也隨之射入,光線與空間的互動如游戲般有趣。
△主人房&浴室
4入伙Breath of Life
入伙定在除夕那天,太太按黃歷挑了時辰,按廣州的習俗去花市買了花。盡管與我偏好的極簡風格不太搭調,家里卻多了許多生氣和年味,生活嘛!總是免不了油鹽醬醋茶,還有老媽子的熱水瓶和塑料盆。
除了我,這個家還有五個女人。她們操著來自不同地域的方言——媽媽講長沙話,太太講廣州話,阿姨是廣東新興的,大寶操著流利的普通話夾帶著英文單詞和網絡詞語,小寶講的普通話則明顯帶著新興口音,再加上前來祝賀并且聲音洪亮地操著湛江口音的岳父大人,一時間各種方言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對于我來說,家是生活的容器,也是方言的匯集地,它們真實和生動地記錄著生活的變遷與時光的逝去?,F代化正在消除差異,各個地方都越來越像,或許正在消失的不僅僅是方言,還有生活方式、生活細節以及背后的情感經驗、文化經驗。殊不知,正是生活中的這些交錯和交織,讓家升華成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項目名稱|天譽半島私宅設計
項目地點|中國 廣州
設計總監|彭征
設計團隊|招婉瑩 許淑炘 陳泳夏
項目管理|李永華 朱云鋒
室內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16年6月
竣工時間|2020年12月
設計面積|約300M2
硬裝品牌|大皇蜂不銹鋼、LAK歐洲進口木地板、Royana諾雅那全屋定制、石客照明、VIFA威法櫥柜、亨特窗簾軟裝品牌|Cassina、Paola Lenti、Porro、Vitra、Cesca Chair、Grado、HAG、Sika Design、Occhio、Flos、Artemide、Nomon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