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東京奧運會建筑被指“沉悶乏味”:奧運場館建設標準是什么?
受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現場或將成為只有運動員和相關工作人員的運動會。此前2021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由扎哈·哈迪德設計,因為設計造價太高、體量過大等原因而被叫停,之后隈研吾競標成功,形成了如今“生命之樹”的設計,沿用日本傳統建筑風格大量使用木材,雖然擺脫了奧運建筑的奢華風,但也被有關人士指出“沉悶乏味、缺少火花”。隨著低碳建筑和綠色建筑的流行,奧運場館建設的標準也指向了綠色、低碳、節能,那么新形勢下的奧運場館建設,如何才能在滿足低成本、綠色節能的基礎上,建得既能彰顯國家實力,又能美得震撼人心?
一、2021東京奧運會建筑“沉悶乏味、缺少火花”
7月23日,東京奧運會正式開幕。回顧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建設過程,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和爭議:扎哈·哈迪德最初的設計因為造價太高、體量過大等原因而被叫停,之后隈研吾競標成功,完成了如今“生命之樹”的設計。這一建筑使用大量木材,并力圖呼應日本傳統建筑傳統,而且丹下健三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設計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被重新使用。
在有關人士看來,東京當下的這些奧運會建筑是“沉悶乏味、缺少火花”的,原因之一是在建筑實現的過程中,施工方擁有最終決定權,而扼殺了建筑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當新建筑耗費大量資源和能量的時候,對于老建筑的再利用或許會成為新的趨勢。
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建筑無法與1964年時在東京舉辦的上一屆奧運會相媲美。根據《紐約時報》的評價,那“彰顯了東京20年來從戰火下的廢墟到超現代大都市的轉變”。它不僅是一項體育盛事,也是建筑和設計的節日:除了令人驚嘆的奧運會場館,還有讓東京看起來像《銀翼殺手》中那樣的高架道路和日本著名的新干線。
1964年奧運會的建筑明星是日本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最初由丹下健三為游泳及跳水項目設計,懸臂、旋梭屋頂與混凝土構成了一個俯沖向地面的奇觀。即使是在今天建造,我們仍能稱之為“未來主義”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為奧運建筑賦予了新的形式和能量,此后不少城市紛紛效仿: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呈現了另一座漂浮又俯沖的建筑——由建筑師兼工程師弗雷·奧托設計的如同帳篷似的體育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鳥巢”;以及2012年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水上中心。
充滿活力的日本建筑團隊犬吠工作室成員塚本由晴曾抱怨道,“我們獨立藝術家被徹底排除在設計名單之外。他們想要的是大公司,大企業與施工企業的合作。對于獨立建筑師而言沒有任何機會。”
無論那筆巨額預算用到了哪里,似乎都不可能是用在了建筑創造上。但是東京奧運會或許帶來了一個轉變,它意味著奧運會終于擺脫了奢華建筑風格。丹下健三和奧托等人為世界奉上了輝煌時刻,但是在將近60年后的今天,顯然是時候尋找實現建筑美感的其他方式了。
2021東京奧運會建筑最單調的設計要屬奧運村了。這是全球通用的公寓樓的集合,由灰色的“網格”組成,細看之下,一些彩帶似的扶手增加了幾分生氣;此外還有一個完全由木材制作的可回收使用的奧運村廣場——這是運動員的中心,包括雜貨店、咖啡館和媒體中心。廣場的落葉松、雪松和柏樹來自63個日本城市,之后將重新回到這些地方,根據官方宣傳,它們將用于“公共長椅或是學校建筑”。
2021東京奧運會建筑最漂亮的新建筑是擁有6.8萬個座位的新國立競技場,由建筑師隈研吾設計,他在英國最出名的作品是V&A鄧迪分館的設計。隈研吾是在扎哈·哈迪德事務所高達13億歐元的宏大設計泡湯以后競標成功的,而他的方案同樣耗資不菲,達到12億歐元。
隈研吾的設計被形容為一棵“生命之樹”。建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大量木材,并且有突出的環狀水平面,據說這是為了呼應出現在傳統日本建筑中的飛檐。這一設計并無激進或開創之處,而且建筑不同部分的組合方式顯得有些笨拙,但是總體上不失美觀。
除此之外,還有有明體操競技場,建筑部分采用木材建造,其懸垂曲線類似于往屆奧運會的建筑。水上運動中心由山下設計公司以及和丹下健三之子丹下憲孝設計,這是一座倒金字塔式的建筑,傾斜的木條有著重復的節奏,看起來像是20世紀60年代某個熱帶國家的大使館,或是某所美國中西部大學的圖書館。
舉行排球和輪椅籃球比賽的有明體育館是另一座有著凹面屋頂的倒金字塔建筑。武藏野之森綜合體育廣場舉行羽毛球、擊劍等比賽,其屋頂彎曲得有些奇怪,好像有人想要模仿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卻半途而廢了。
總的來說,傾斜的墻體,屋頂的曲線,盤旋狀的結構,構成了一幅永不停息的進步圖像,表明重力在未來會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而對于傳統日本建筑的參考是薄弱的。對于可持續性的關注則是新的方向,尤其是對于木材時髦的運用。這些建筑都是由日本強勁的施工公司實現的,而建筑師屈居次要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些建筑的性格。承包商往往對于細節擁有最終決定權,這會使建筑喪失其活力。
根據重新規劃的用途,丹下健三設計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在本屆東京奧運會中用于手球、殘疾人羽毛球和橄欖球比賽。57年后,這仍將成為奧運會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和1964年以來的許多新鮮事物一樣,那些以嶄新姿態出現的建筑在今天顯得甚少新意。即使有足夠的資金去實現扎哈·哈迪德的體育場,它在實質上仍將是對于曲線美、反重力這類主題的又一次研究,而丹下健三在很多年以前已經探索過了。
建筑界正在慢慢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當新建筑結構耗費大量能量和資源的時候,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老建筑展開重新利用。
事實上,在東京奧運會的42座場館中,有34座是對老建筑的再利用。2024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巴黎則明確,其95%的場館將是現存或是臨時建筑,而且“它的碳排放量將是前兩屆夏季奧運會的一半”。
二、北京奧運場館建設彰顯“中國特色”
走近“鳥巢”、“水立方”、奧運村、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及各高校奧運場館,人們驚奇地發現,凝結著東方智慧的這些自主創新成果異彩紛呈。為了2008年奧運會的比賽需要,北京共建設場館31座,其中新建12座,改擴建11座,還有8座臨時場館。雖然一些原始創意來自外方或中外聯手,但只是初步設計?!白约旱膱鲳^自己建”,這些場館從完善設計方案、到結構計算、再到施工工藝和質量檢驗標準,完全由中國人自主制定并施工建設完成,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以“鳥巢”和“水立方”為代表的造型別致、具有世界級技術難度的北京奧運場館建筑給世界帶來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正是在于她前所未有的獨創性和自主創新。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中一個個崛起見證了中國人在建筑領域里不懈的追求,也彰現了現代中國自主創新的強大實力。
國家體育場是北京奧運會新建場館,占地25.8萬平方米,因酷似樹枝織成的巨大鳥巢形狀而得名“鳥巢”。橢圓形的“鳥巢”完全由保持鋼鐵原色的100%的中國鋼編織而成,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結構建筑,其厚鋼板焊接技術及應用研究是奧運工程中一項重大的自主創新突破。
北京奧運會標志性建筑之一的國家游泳中心,是北京奧運會新建場館,因在設計上采用水分子的獨特創意被人們稱為“水立方”?!八⒎健笔菄鴥仁讉€采用ETFE氣枕結構的場館,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功能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場館,為國內外建筑界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國家體育館是北京奧運會的新建場館,是奧林匹克中心區標志性建筑之一。體育館屋頂曲面近似扇形,如行云流水般飄逸又富于動感,四周豎立的鋼骨架與大面積晶瑩剔透的玻璃幕墻相映襯,猶如一把張開的中國扇,彰顯出中國文化的內涵。
位于北京五棵松的奧林匹克籃球館是北京奧運會新建場館,不但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全彩高清LED顯示系統,還使用了納米易潔玻璃、雨洪收集系統等先進技術,是設計先進、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綜合體育館。
老山自行車館是北京奧運會的改擴建場館。其巨大的“飛碟”形屋頂凌駕于南北貫穿的群芳平臺之上,氣勢恢弘、場面壯觀。老山自行車館擁有國內首例寬達11米的木質賽道,這將使老山自行車館躋身國際一流的室內自行車場館之列。
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奧林匹克水上公園是北京奧運會最具特色的新建場館之一。它是北京奧運會賽艇、皮劃艇、激流回旋、馬拉松游泳以及殘奧會賽艇比賽場地。它將激流回旋場地和靜水場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目前全球惟一一個集動水、靜水于一體的國際級水上運動比賽場館。
三、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新標準:綠色、節能
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北京冬奧會秉承“綠色、開放、共享、廉潔”的辦奧理念,在場館規劃、建設、運行和賽后利用全過程中,落實生態保護優先原則,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或改造場館和設施,高標準保護賽區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冬奧會主要采取“制定統一工作規則(場館可持續性管理辦法)+技術規范(技術指南)+組織開展綠色建筑標準評價+監督落實(建設和運營)”的工作模式,要求新建室內場館(包括冰上場館和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的三個冬奧村)執行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建筑領域最高節能級別)標準,新建雪上場館通過《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同時既有改造場館也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有場館設施再利用
北京冬奧會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并在場館改建過程廣泛應用能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產品,探索出奧運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經驗,降低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國家游泳中心創造性地提出了“冰水轉換”方案——通過支撐體系和移動式制冰系統,完成“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功能轉換。
在北京賽區,充分利用2008年奧運遺產——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五棵松體育館、首都體育館;在張家口賽區,充分利用云頂滑雪場現有雪道等。同時,北京冬奧組委總部辦公場所充分利用北京市首鋼園區的現有設施。
2、建造綠色場館
北京冬奧會在申辦承諾中提出,要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新建場館,所有新建場館采用高標準的綠色設計和施工工藝,在節能、低碳能源、廢棄物與廢水處理等方面成為示范。要求所有場館都要通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場館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說:“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的奧運場館設施,我們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最新綠色技術,應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節能節水設備、高效外保溫和高性能門窗以及一些先進超低能耗建筑技術。保證所有冬奧場館設施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冬奧會參與者提供健康、高效、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競賽、觀賽、訓練和休憩場所?!?/p>
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非競賽場館,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在云頂大酒店現有場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賽事運行、賽后利用等全流程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幅節約建設成本,可謂既有場館建設中的典范。
舉辦2022冬奧會和2021世錦賽時,云頂大酒店二層現有的兩個無支柱大型宴會廳、三座小型會議室、雪具大廳等區域將進行改造,還將利用原有6000平米停車場的配套,場館改造工程正處于規劃設計階段 ,計劃于2021年10月份前完工。
由云頂大酒店改建而成,大幅度節約了建設成本。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規劃面積達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新聞發布廳、記者工作間、通訊社用房、場館服務功能用房等。
新聞中心充分利用原建筑大空間布局,靈活運用組合式、活動式隔斷,既能迅速滿足新聞發布的功能用房需求,也能在后冬奧時期承接不同規模的賽事轉播及發布需求。
該場館在建筑構件的施工上大量使用預制構配件,這些配件通過工廠化生產,在這里進行現場安裝,以減少材料浪費及粉塵、噪音、廢水、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還加強了對室內裝修材料的綠色環保標準的執行,100%使用合格環保材料,盡可能選用可降解、再生材料,力求做到零污染。
尤其在機電安裝工程中,該新聞中心還選用了智能模塊,以監控能源的使用,從而滿足多場景使用的情況下,降低能源的消耗。
免責聲明:
圖片文案來源于網絡,僅供分享使用,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