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于社會高速發展下衍生出的種種表象保持冷靜的觀察,不盲目跟隨,而是更趨向于審視內在的自我,去回應內心真實的喜惡。流行意味著開始,同時也暗示了結束,流行和過時是同義詞。流行,是值得反思的,而我們趨向于避開。
理性的結構成為感性的承載。讓純粹與放松成為空間的基調,去收納過去與未來的所有故事。我們不希望去體現“建筑形體的虛偽構造”,而是展現真實個體的經歷和審美,空間即我們。抽離對于形體的獨自表現甚至表演,去感受每一處材質的觸感,光線與空間的交融變化,讓時間在空間中留下痕跡,從而達到某種程度的永恒。
我們為自己搭建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私人博物館,為自己的收藏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容身之所,空間的主角就是我們的故事。
▲創始人張偉(右)、劉亞楠(左)以及他們的狗狗貝塔,在辦公場景中
出于對 Vincent Van Duysen 的尊敬與喜愛,我們在比利時旅行時特意找到了他經常合作的五金店,購回了同款金屬拉手安裝在了自己的空間里。
▲“光之詩人”英格·莫勒與他的代表作Zettel'z 5
客廳的主燈是在今年米蘭看展時購得,是被稱為“光之詩人”的藝術家英格·莫勒(Ingo Maurer,1932~2019)最為著名的作品。Maurer 采用極薄并半透明的日本紙完成了這個作品,同時買家可以在紙上進行隨性的創作,寫下語句或者圖畫,讓用戶也參與到個性化的設計之中。未來我們或許會換上我們的項目草圖、團隊的照片、項目的照片,用實際的工作經歷來回應設計師 Maurer 的設計初衷,也記錄我們的成長。
因為有了對于具體事物的喜愛與熱衷,才讓這些有趣的經歷發生,并附著在具體的物件之上,漂洋過海來到自己的空間中。它們可以隨時帶我們回到過去的某一段愉快的時光,也提醒著我們對于設計的初心和熱愛。我們不僅可以在這里回味過去,還可以汲取靈感,這是一個物質與精神漫游可以并存的世界。空間是自我的呈現,也是自我的找尋。
園區的自然環境并不優越,樓棟之間的間距也并不寬闊。當外部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我們選擇用新的方式將自然感帶入室內。柔和的光線、溫暖的木質、舒適的棉麻、粗糲的陶罐、搖曳的火苗、生長的盆栽都在設計師的調動下散發著自然的觸感、氣息與聲響。不見山不見水,無草長鶯飛,更無天高云闊,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靜謐而溫暖的自然。
初次見到這個空間的時候的,最吸引我們的就是建筑的三面采光,為了最大的采光,我們向物業爭取到了擴大采光窗的機會,這樣光線就可以更充分的進入空間。光是一種重要的材料,因為光的質量塑造了人在空間中感受到的情感,這樣的相互作用是空間所需要的。我們期待其與空間的材料產生相互作用,此時人與空間產生的情感聯系也會逐漸明晰。在日出日落間,感受時光的流轉,與喧囂的世界暫時隔離,身心所在之處,便是最自在的時光。
空間布局并不復雜,我們將水吧、衛生間和儲物間集合之后,作為空間的切分。一側是前廳及辦公空間,另一側是洽談及兩位主理人的辦公空間。清晰的空間布局邏輯促成了工作場景的簡單高效。豎向空間的貫穿;橫向空間之間的互動;空間內的模式切換,都為這個工作室空間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深知一個項目落地的不易,每個項目都力求還原最初的設計思考。一旦確立了設計的構思,我們就會竭盡所能去還原每一處想法,看著方案一步步還原也是一種自我的愉悅和滿足。我們享受這種碰撞產生想法,想法轉換成為圖紙,圖紙塑造為實體的過程。
▲方案與落地效果對比圖(上圖),平面布置圖(下圖)
項目信息項目名稱|MOOI TIMELESS 工作室
項目面積|260㎡
項目地點|河南 鄭州
設計單位|MOOI TIMELESS 建筑室內設計事務所
設計團隊|張偉、劉亞楠
設計時間|2023年04月
完工時間|2023年09月
項目攝影|立明
文案撰寫|Ruth
內容策劃|純氧設計館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