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小伙伴談人生聊夢想。
他告訴我說:我想要成為一個五星級酒店設計大師。
于是我問他:你打算什么時候去一線城市?去一線公司?
他說:我為什么要去一線城市?在濟南不行嗎?
我說:如果要成為五星級酒店的設計大師,實現這個夢想最有效率的選擇應該是去一線城市的一線設計公司!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室內設計這個事如賣油翁一般,唯手熟爾。也就是說設計是一門實踐學科,必須要多練習才可以成長。那么其他的二三線城市,一年有幾個酒店讓你去做呢?也就是說在二三線城市五星級酒店的需求發生頻率非常低,同時二線城市向下級城市輻射的商業半徑也不大,這意味著不考慮實際設計水平的情況下,即便是沒有競爭,所有五星級酒店項目全給你做,在一個周期內也接觸不到幾個項目,所以相同周期內你鍛煉機會不飽和。
如果在一線城市的一線公司就完全不同了。首先一線城市面對的是全國或全世界的大型市場需求,對一個城市來說可能不需要很多五星級酒店,可是中國那么大,這些需求聚沙成塔,匯聚到一線城市的一線公司,體量非常龐大。
同時,一般業主一定能找大師就找大師,能找一線公司就不找二線的,能用北上廣深的就不用二三線城市的設計師。(馬太效應)
那么這意味著:在一線公司里,項目發生的頻率非常高,設計師得到鍛煉的機會非常多,不斷的鍛煉有益查漏補缺,逐漸就能二次構建知識體系,并把它們淬煉成見識。當對酒店行業有了差異于別人的見識,你才能邁步走向大牌設計師。?
隨便一搜淘寶上竟然有那么多的CCD公司的項目資料。這就是我說的頻率問題。
?
?
第二,世界上沒有好項目,只有好業主。
好業主遇到好設計公司才會產生好項目,特別是五星級酒店更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博弈。業主、設計方、施工方、管理方,這幾個關鍵因素決定了項目的底線在什么位置。
這意味著即使在小城市里有五星級酒店項目,但往往也是和國內不知名的管理公司合作,業主的實力也有限,選出的施工單位也不一定專業,幾個變量相乘,得出的結果就是高度不確定感。與其在不確定的環境試錯,不如在優質環境下和優質企業合作共贏。
第三,生存結構鎖死思維方式。
星級酒店行業有著強大社會分工的復雜系統,針對它的設計也一樣,設計公司在具備強有力的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能快速施展綜合能力調動社會資源。
設計行業本身就是社會盈余行業,只有富裕社會才能發展,之所以能稱其為設計行業,是因為實現了高度社會分工,反之則頂多稱其手工藝人。
一線城市無疑是社會盈余最多、分工最細密最專業的城市,只有在“肥沃”的土壤才有機會修煉你的“不同”,形成差異價值,去迎接更專業和細化的分工。
所以我總結了一個簡單的公式:時間*頻率=水平
也有設計師會問,如果不去一線城市,想做到頂尖的五星級酒店設計師就沒有希望了嗎?
不是沒有希望,而是成本太高,且結果不確定。當然,如果是改一個突破方向,比如餐飲設計,則另當別論。因為這關乎的是匹配度問題。
第一,餐飲行業是普世行業,總體需求發生非常茂密,而且整體社會經濟周期的波動對行業的影響不劇烈。
第二,餐飲行業在二線城市的需求非常旺盛,二線城市(如省會城市)對三四線城市的輻射和作用非常明顯。
第三,餐飲業是高頻率的相對小額的設計消費。在這個環境下,剛需、高頻、量大、無覆蓋性壟斷性的企業機會非常多。
行業軸長度決定了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完成的一般性周期,行業軸越長,分工和協調越多,所需要的時間越長。
專業聚集度指的是專業的分工和專業的深度。
需求頻次是指需求發生的頻次。
需求剛度是指需求的社會性必要性和可替代性。
標準性是指出品是否有嚴格的標準化要求。
差異性是指提供的產品是否追求差異。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什么適合你,或者說你的資源和什么樣的需求匹配。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追求是成為星級酒店的設計大師的話,去一線城市一線公司是最理性的選擇,如果你的追求是某一個領域的設計師大師的話,則應該向內梳理和認知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從身邊的、擅長的和熱愛的事上尋求突破。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