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岳】設計師怎樣才能建立設計方法 ,提升創(chuàng)造力?
前幾天朋友給我講了一個前輩招聘的故事。
這名設計界的前輩每次招聘新人的時候,都會要求應聘的設計師畫門的方案,能畫多少個門的樣式,就畫多少個,多多益善。
然后朋友問我:”你知道他為什么要考新人畫門嗎?“
我說:“一定是用一個細節(jié)考量設計師的工作經驗吧?
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個好方法啊,比如,我們這些做樣板間的公司,很少在設計中使用到門,你即使讓我畫門,措手不及之下,我也設計不出幾個門的?!?/span>
我朋友說:”老岳, 我剛開始想的和你一樣,可是,我了解到那位設計前輩真實的目的后,覺得自己很受教育。
其實這位前輩并不是要考察設計師到底掌握了多少種門的樣式,而是為了考量設計師是否已經掌握了設計的方法。
你想,如果一名設計師來應聘,他所畫的都是他見過的門,都是他的生活記錄和經驗,那么這名設計師顯然是沒有掌握設計的方法,因為他能記住的樣式,總是有限的,累死他,他也畫不出太多。
而對掌握了方法的設計師來說,這個世界上所有門的樣式,都是由方形,圓形,三角形,這三個基本形態(tài)組成的,發(fā)現(xiàn)了這個基本規(guī)律后,你可以用這三個基本形態(tài)組合出無數(shù)種門的樣式來。
于是這個小測試就可以把應聘者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掌握方法的,一種是掌握方法的,那么該選擇誰不言而喻了吧?!?/span>
我聽了這個故事之后,也覺得非常受教育。
我想我們平時所說的“這個設計師有靈氣”,大概講的就是這名設計師有方法,創(chuàng)造力很強吧。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怎么才能建立方法,提升創(chuàng)造力呢?
一般來說,我們學習方法,建立方法,會有2種基本路徑:
一種是:自然法
一種是:結構法
簡單來說,自然學習法的核心就是模仿,而結構學習法的核心是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
先說學習的自然法。
自然法簡單來說就是模仿,就是對范本一比一的模仿,也就是我們說的比著葫蘆畫瓢,照貓畫虎。
自然法要對范本一絲不茍地模仿,所有和范本不一樣的地方,都是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我練書法的朋友告訴我,他在臨摹《蘭亭序》的時候,就連王羲之寫錯的,涂抹去的地方也要一模一樣地模仿出來。
放到我們做設計的時候,這種自然的模仿就叫“抄”,不需要思考,照搬就好。
通過模仿來建立的方法,一般來說,對學習語言,學習肢體技巧會非常有用。比如,我們從小學說話可以不用學習語法,慢慢就可以流利地講。
比如,我學習游泳并不需要先學習流體力學。
教練會讓我模仿標準動作,而我所有的練習,就是要把我的動作做得無限接近于標準動作的范本。
我們做設計的時候經常講,“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里描述的“不會抄”,說的就是只會用自然法來建立方法論的。
而所謂的“會抄”,其實就是要用結構法來建立方法論。
那么什么是結構法呢?
結構法就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認知到事物的底層關系,從而產生創(chuàng)造。
講人話就是:想要做到舉一反三,必須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和底層邏輯。
也就是說,你必須能清楚地洞見事物和事物、因素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調動這些因素,達成創(chuàng)造的目的。
舉個例子:即使文盲沒有受過教育也都會說話,但要寫作就必須學習語法,因為寫作是一個需要結構化學習的事物。
一般而言,專業(yè)的作家都要接受高水平的寫作訓練,不但要學習語法,還要了解寫作有哪些結構,哪些套路,以及這些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它們都適用于什么題材。
作家們搞清楚這些寫作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為了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只有結構化的掌握“方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學結構,實踐出偉大的文學作品。
其實前文提到的只能從自己的記憶里提取樣式的設計師,就是屬于只能通過自然法,只能通過模仿來建立方法的,顯然這樣的設計師沒有建立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許多建筑師也一樣。低級的建筑師就是用自然法去學習,拙劣地模仿大師的作品,即使大師的手法明顯不適合這個項目也生搬硬套。而使用結構法的建筑師,會看到大師作品的那些背景信息,這個作品在當時的背景下,解決了哪些現(xiàn)實問題,在什么方面有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以及這個作品現(xiàn)在來看有哪些不足?當下的技術進步是否可以更好地解決大師當年面對的問題?
在這種結構化的學習下,你根本不可能盲目地崇拜大師,更不可能錯過那些真正巧妙而重要的東西。
比方說,很多人學習建筑史的時候,會看到希臘文明喜歡使用石材造房子,這是山地丘陵多石材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西亞文明對磚的應用很早就登峰造極,也是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資源因素。而地處東亞的中國,就非常喜歡用夯土和木制來營造,一樣也是逃脫不了地理環(huán)境的總體影響。
當學習到這些知識時,自然法學習的人,最多也就是把各個文明體系的建筑技術和形式的發(fā)展,畫一張思維導圖,記錄下來。
然后呢?
然后,除非有一天考試考建筑史,否則這些知識就永遠沒有然后了。
而結構法學習的人,不會關注書上文本的具體內容,比如具體的歷史年份,但他會注意到關系。
比如,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呈現(xiàn)狀態(tài)的影響(地理決定論),之后才是地理環(huán)境對建筑技術發(fā)展傾向的影響。
你看,從這個結構化的視角看這段建筑史,你會思考:
生存環(huán)境和文明文明和建筑建筑技術和生活方式
這幾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旦具有了這種思維方法,當你在看到日本人的榻榻米時,你會一瞬間的恍然大悟,通過這種結構化的視角,你不但會明白日本人為什么席地而睡,為什么使用榻榻米。還可以把很多原來不相關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腦洞大開。
想一想,古代的時候另外一個使用榻榻米的場景是哪?
當然是船上啊!
你看,從地理決定論的建筑史視角看,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日本是建立在島國文化上的,而島國文明最重要的生活基礎就是:船。
遠古時,這些駕船的漁獵民族上岸后,開始了轉變成農業(yè)民族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把船上的生活習慣帶到陸地上,體現(xiàn)到建筑形態(tài)里,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同時,這也可以解釋一些日本文化中獨有的現(xiàn)象和民族偏好。
比如,從生活在昏暗的船艙空間的角度,去理解日本文化中會有獨特的陰翳之美,就會特別容易。
再比如,為什么日本人會以小為美,以樸為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茶室為什么會那么小,需要人爬進去?
再比如,為什么黑川雅之會說,別的民族是在建筑中使用家具,而日本人是生活在家具上?
很簡單,本質上,日本人還是本能地把建筑隱喻為船,船既是家具也是建筑。
想想看,為什么日本傳統(tǒng)的建筑中墻不多,反而隔斷拉門那么多?其實還是在船艙中的生活習慣造就的。
再想想,為什么日式的園林中獨有沙海?再想想日料為什么清淡,寡于用火?
再想想,為什么日本這個民族竟然在內心深處會恐懼“日本沉沒”?
難道真是因為火山地震頻發(fā)嗎?還是因為這個民族的底層密碼是船文化?
好了,當你有了以上的,純屬個人的思考和猜想之后,你再回頭看看黑川雅之寫的《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你會不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你會不會覺得黑工的文章更多的是文青筆法,甚至是直覺反應?也許你的發(fā)現(xiàn),可以更簡潔地來解釋這些復雜陸離的文化概念。
(日本的船文化這個腦洞,是我個人的一個解釋,并未在別的地方得到過印證,是錯的可能性很大,僅僅在此處用以舉例說明之用)
好,既然結構法的目的是為了應用,那么你該如何應用這個腦洞大開的船文化呢?
接下里我們不妨腦洞更大一些。
蔚來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斌說:自動駕駛真正的意義是,使用汽車的體驗會完全不同,人在車上的時間被解放出來。車開始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變成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和第二起居室。
你看,未來的人類極有可能生活在“行駛在陸地上的船上”。
而特斯拉的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萬一成功了呢?未來人們還需生活在宇宙飛船上,那么日本人的船文化,對我們展開未來的設計想象有哪些意義呢?
...........(岳工思考中)...........
好了,現(xiàn)在收起腦洞,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首先,自然法,結構方法,都是學習中建立方法論的重要手段。
自然法的手段是模仿范本,適合語言、肢體技能等等的學習,一般而言,我們年幼時主要的學習手段就是自然法。
其次,等我們再長大些,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以方便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時,就不能簡單模仿,而要用結構法來學習并構建方法論。結構法強調的是結構,是體系,是現(xiàn)象背后的思考。
其實說了那么多,我們睿智的老祖宗早就替我們總結好了。
學,去抄,去模仿,去背誦,去復制。
思,去理解關系,去尋找本質,去舉一反三。
于是: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