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宅地點】浙江桐廬
【項目功能】居住建筑
【規模(面積)】296 平方米設計/
【建成時間】2016/2018.10
【設計單位】張雷聯合建筑事務所
【合作單位】上海同基鋼結構技術有限公司(三維打印亭結構設計)南京威布三維科技有限公司ASW工作車間南京清曉信息科技有限
【公司項目建筑師】張雷
【設計團隊】張雷,馬海依,鐘華穎,劉瑩,袁子燕
【攝影】姚力、侯博文
1. 原生秩序Native order
相對于近三十年來城市的大發展,以傳統農業文明為根基的中國鄉村,仍然延續“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為主體的鄉土聚落整體特征,呈現一種處于傳統社會背景下文化自覺的原生秩序,而這種自發的狀態正在遭遇城鄉文明的沖突。
雷宅是一個典型和具有普遍意義的案例,項目所在的山陰塢村距離鄉鎮行政中心很近,村落中的房屋大多在近十年間經過了翻建,屬于典型的“新農村”式樣。
對于建筑設計而言,表達地域特性的傳統建造特征并不明顯。
▼融入基地場所的雷宅
項目的用地是村中的一處普通宅基地,約200平米背靠山坡臺地,面向山谷和水庫大壩。功能的訴求是戶主自用住宅,兼顧民宿運營。房主雷女士作為當地成功民宿品牌“云夕”的創始人
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鄉賢”,也迫切需要通過項目來展示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尋求鄉村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樣板,這同樣也是所有村民期望看到的鄉村發展的新機遇。
▼村中主街透視
▼西北側透視
2. 工匠建筑學
聚落 | Settlement
項目地塊的建筑布局順應村落農宅的基本排列方式,面向南側的村莊主路和對面的山谷、后退路邊形成開敞的庭院。
三層的建筑形體方正并與兩側鄰居房子的輪廓保持統一。除了走近建筑看到院子和屋頂各種精心栽種配置的蔬菜花草,這個灰色石頭房子甚至比周圍白色面磚、紅色琉璃瓦裝飾的鄰居們,更難引起人們的注意。
▼三層的建筑形體方正并與兩側鄰居房子的輪廓保持統一
▼主立面
類型 | Types
建筑選擇的是當地工匠最為嫻熟的磚混結構形式,三開間三層高度、直上直下的體量和有節制的開窗,加上異常緊湊的內部空間,幾乎可以回溯至當地農宅久遠的夯土房原型。
由于當地石材加工廠的邊角廢料免費供應,并仍然有不少熟練的石工,這個為業主雷女生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厚重城堡,并沒有額外花費太多。
建筑內部空間得到了高效利用,房子內部不斷變化位置和走向的樓梯間,流暢地串聯了各個樓層的功能空間,并疏導來自頂部和側向的自然光,讓前來參觀的鄰里好友充滿好奇。
▼入口門廳
▼臥室
▼從樓梯看入口門廳
產業 | Industry
青色的片石取材于附近一處石材加工廠的邊角廢料(他們生產的石材用于裝點城市的建筑、道路和廣場),成本僅僅是運輸的費用。
而干砌的做法,既是對當地畬族原生干砌石墻、擋墻堤壩做法的延續,也是對新農宅面磚飾面的反省。石材邊角料在雷宅的成功運用,導致周邊石材加工廠的“廢料”開始價格上漲,或許這個之前為城市建設提供產品的鄉鎮加工廠。
因此而發現了更多的本地需求機會。帶有包豪斯風格的竹編吊燈事實上來自村里一位嫻熟的竹編工匠之手,是雷女士和工匠反復研究試驗的結果。雷宅屋頂的“一米菜園”采用厚土栽培不施肥不用農藥培育的植物和蔬菜長勢喜人,讓長期依賴化肥農藥的左鄰右舍驚嘆之余羨慕不已。
▼包豪斯風格的竹編吊燈來自村里一位嫻熟的竹編工匠之手
3. 數字鄉村: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效能(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核心
面對新的技術,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優勢性工業化產品,鄉土建造中與個體密切相關的傳統技藝,往往會失去自信。
雷宅建筑圍墻和景觀中大量使用的“砌塊”試圖重新建立一種技術和技藝的關聯,鄉村常見的混凝土空心砌塊在一般語境下是廉價的建筑材料,但經過建筑師和工匠們重新配置,其砌筑組合與空間的表現力并不遜色于磚石。
▼3D打印茶亭
▼實體與透明
效能 | Efficiency
砌筑的邏輯同樣用于庭院中的3D打印茶亭,PLA材料三維打印單元取代標準化的砌塊,試圖將鏤空花磚的透明性進一步放大。
半透明的材料和半透明的空間,來自單元構件的人工拼裝,通過數字化高精度控制和人工操作的可調節尺度來實現。無論何種凝結人類智慧的技術發明,效能的判斷關乎兩個層面。
自身的物理屬性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其效能指向的各種參數設定,以及優化的可能性,這或許是消除數字技術與傳統技藝對立的一種途徑。
▼茶亭近景
網絡 | Networking
有限的預算,缺乏專業化組織管理團隊,地方工匠的流失是鄉村營建面臨的普遍問題。
以三維打印為技術手段,工業化預制拼裝體系為基礎,網絡化異地加工,物流供應鏈運輸,當地組裝的建造系統,可以將建造活動對當地環境的侵害降至最低。
在雷宅前院3x3x3米的空間范圍,400個30厘米見方單元拼裝組成的茶亭,由北京、南京三家供應商聯合組成的打印網絡耗時一月完成,當地兩位毫無經驗的建造者在村民幫助下三天組裝完成,建筑師探討了當代技術為支撐,效能為導向,鄉村現實條件制約下的鄉建之路。
▼茶亭分解圖
▼3d打印茶亭安裝
PLA
三維打印耗材與耗時的多少,直接影響項目加工時間與建造成本,輕質化成為設計核心的追求,也符合鄉村建造場地狹小缺乏工程設備的現實條件。
借助三維打印可變密度的優勢,依據不同的單元受力設定相應的密度參數,創造出漸變的透明度效果。
茶廳變換的透明性與肌理質感,與厚重密實城堡狀片石墻的建筑體量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他們極簡的形體關系在鄉土環境中相得益彰,形成了純凈質樸內斂神秘的的未來鄉村觸感。
▼漸變的透明度
▼模型
▼亭子立面分析圖
在人類回歸自然的漫漫長路上,鄉土聚落是有天然優勢的精神屁護,反商業化的傳統,逆技術化的思維,重塑社區的愿望,工匠建筑學和技術鄉村或許會成為重塑可持續人性場所的有效路徑。
▼夜景
▼場地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南立面圖
▼北立面圖
▼東立面圖
▼西立面圖
▼剖面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