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居所 · 住宅空間藝術設計
設計公司:瑋奕國際設計
主設計師:方信原
項目地點:中國臺灣臺北
項目面積:160平方米
完成時間:2018年4月
攝 影 師 :院長
居所,是生活記憶的延續(xù)。在臺灣早期的農村社會的一種人文特色,俗稱”亭仔腳”。
這是農村生活里人際關系的交流方式,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流逝,但卻深植于人們的記憶里。
▼室內概覽
本案位于臺北市大屯山下北投溫泉區(qū),由方信原先生為一對老夫妻所設計,用來作為退休后的居所。
于日治時期,這里便是著名的溫泉泡湯休憩之區(qū)。豐富的天然資源,輔以人文氣息,奠定了作品的設計主軸為“為空間使用者尋找一個生活的回憶”。
設計師透過材料的選擇,如回收舊木,水泥,磨石子,榻榻米等,探討如何透過材料之于空間的表情,呈現(xiàn)在地文化的傳遞。
具有歲月鑿痕的回收舊木料(臺灣原生樹種老檜木),與特殊水泥質樸亞光的沉靜材質表現(xiàn)來做成空間的形塑,除了滿足生活需求外,
更將居住者對于生活記憶的點滴印記,傳遞在這個空間里。
▼起居室,客廳
▼特殊水泥呈現(xiàn)出質樸亞光的沉靜質感,特殊水泥,簡單的啞光效果,為居住帶來風化,懷舊和平靜的氛圍
▼走廊,走廊
空間里弧形結構,使其動線增加流暢感及變化性,除了滿足收納功能外,設計者以雕塑方式將其弧形表面塑造為一面具有歲月鑿痕的創(chuàng)作品,層迭的灰黑色塑土里帶有陳舊感的銹鐵及隱隱的金箔,以線性的光帶搭配臺灣舊檜木的墻面,使人有種仿佛進入時光隧道的感受。遠山綠意和原生樹前后呼應,開放空間中家具的樣式及陳列,使得場域的界定模糊,室內外連成一氣。
入口處飄浮的藍灰色柜體,界定了場域,也形塑了動線。除了存儲功能之外,走廊中的彎曲結構為循環(huán)提供了平滑性和變化。設計師使用雕塑工藝賦予曲線外觀一個風化和老化的外觀,為灰黑色材料添加了生銹的金屬和金箔。由條形照明點亮的曲線和鑲嵌著老年臺灣柏樹(Hinoki)的平行墻形成一條通道,好像它正在引導人們回到過去。遠處可見綠色山脈,四面都是原生樹木,結合開放式布局的家具風格和布置,模糊了空間的邊界。室內和室外似乎融為一體。入口處“浮動”的鋼制藍色櫥柜標志著室內,并指導循環(huán)。
▼弧形結構在起到收納作用的同時增加了空間的流暢感及變化性,走廊的弧形結構除了具有儲存功能外,還為循環(huán)提供了平滑和變化。
▼層迭的灰黑色塑土里帶有陳舊感的銹鐵及隱隱的金箔,陳舊的外觀,在灰黑色的材料中加入了生銹的金屬和金箔
▼時光隧道般的空間體驗,一個引領人們回歸的空間
▼線性的光帶搭配舊檜木墻面,由條形照明點亮的曲線和鑲有老年臺灣柏樹的平行墻形成一條通道
運用不同樣式的家具,打破空間的限制外,天花板上長方口字形及一字型的特殊造型燈具,涵蓋了不同的空間,且賦予了不同的照明功能。冥想,砌茶的和室空間,將窗外的原生樹引景入室。以灰白水泥質感為基底輔以溫潤淺木質的主臥房,簡易,雅致,整個空間透露著一份淡淡的謐靜氛圍。而客用浴室,以暗黑色呈現(xiàn)。具紋理質感的馬來漆,自然成型的胡桃木實木桌面,在銅質結構的支撐下,懸浮于空間中。
▼榻榻米,塌塌米
▼細部,詳細視圖
▼臥室,臥室
▼洗手間和浴室,洗手間和洗浴區(qū)
在這160米平方米的空間里,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及材料運用,再次體現(xiàn)低度設計的精隨。空間分割線條比例為主的現(xiàn)代主義,簡約的宋代美學營造雅致的細節(jié)及氛圍,傳遞著精神層次的侘寂(侘寂)文化,在這空間里,和諧的呈現(xiàn)。設計師透過設計將區(qū)域在地文化的深度及寬度加深與擴大。設計除了是形塑美的事物外,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與傳承。
▼材料細部,材料
▼平面圖,規(guī)劃
更多實景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