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東山區曾經是達官貴人的世居地,民國時期名流云集,別墅扎堆、洋房林立,衣香鬢影傳為一時佳話。如今的東山口歷經家國風雨,滿眼盡是尋常人家的市井煙火,在嶺南濕潤溫柔的時光洗禮中更加耐人尋味,而壹舍藝術生活館便是藏身于此。
▼藏于老樓中的藝術生活空間
壹舍藝術生活館是由加減智庫(PMT Partners)從投資、設計、運營等不同范疇全程參與的一個微型舊城改造。不足300平方的別墅里包含著展覽,民宿,工作室,酒吧等多種功能,我們希望這里將會成為重構東山回憶的一部分。這個四層高的建筑前身是一個汗蒸養生館,里面有著錯落的小拱窗和一條貫穿各層的雕花鐵藝樓梯。它三面與周邊建筑極為貼近,最近的距離不足一米,也就是舊城里俗稱的“握手樓”。
▼建筑軸測圖,項目位于3~5層,建筑中有著錯落的供窗和貫穿各層的鐵藝樓梯
置身于城市的快速迭代之中,人們可能已經無暇顧及和感受城市變遷發生的點滴。設計保留了原建筑里許多的拱形小窗,作為連接房子過去與現在的元素。透過這些拱窗以借景的方式把外部不同年代的建筑如同拼貼畫一樣收歸其中。
▼樓梯間
▼大小不一的拱窗將室外景色借入室內,豐富空間
盡管窗戶看出去只能截取到某些片段和信息,但設計正是恰如其分的利用這種極短的距離“框”住了民國時期的紅磚,建國初期的瓦頂,改革開放的防盜網和房改房時期的石米墻等等。這些片段里有的是建筑的材料,有的是建筑的部件,有的是建筑的輪廓,但他們都代表著某一個時代的特性和回憶。在壹舍樓梯展廊里,我們得以抽離,“置身事外”的去觀察一件件時間的展品,一個個鮮活的存在。
▼連接新舊的拱窗
▼拱形元素與拱窗相呼應
▼俯視樓梯間
壹舍的設計延續了老房子未改造前的拱形元素,希望通過它來塑造一種空間的儀式感。拱形被放大成一個可旋轉的拱門,設置在公共區與住宿區之間作為過渡,來表示對私人空間的尊重。而輕推拱門的這個儀式使得拱形不僅僅停留在一個靜止觀看的元素,而是變成一個可與人發生互動的建筑部件。當拱門背后的神秘光線被破解后,你會發現這個看似深邃的過道里,其實隱藏著民宿的各個房間。
▼3樓旋轉門入口
▼房間——“攝”
▼房間——“欲”
▼房間——“畫”
▼房間——“憶”
壹舍還設置了許多未明確定義的空間,希望可伴隨商業需求的改變而作出迅速的反應。在生活館四層的公共區域,大面積的天窗和落地玻璃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折疊門和移動家具可自由組合轉換成不同的場景,來探索未來社區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化團體也曾在此組織過多場的迷你演奏會,講座,展覽和訪談節目,讓不同的聲音在這里被聽到,讓不同的聲音在這里碰撞,讓壹舍成為一個真正的社區“發聲器”。
▼4樓公共空間
▼4樓公共空間通過可以完全打開的折疊門分割
▼細部,簡潔現代的材料與顏色搭配
▼剖透視圖
▼3層平面圖
▼4層平面圖
▼5層平面圖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