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坐落在洛杉磯的“比弗利山丘庭院”正式竣工。這是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在美國的首個建成項目。
項目位于比弗利市核心區域,威爾士大道8600號。比弗利市被譽為當今全球最為著名的明星居住區。威爾士大道是貫穿洛杉磯的交通動脈,途經洛杉磯數個重要地點,美術館、奢侈品購物中心、公寓豪宅、高檔酒店等。
“山丘庭院”是一個混合功能項目:一層是臨街商業,18個公寓單元此起彼伏生長于綠色平臺之上。層疊的白色立面、尖屋頂,和不規則的窗試圖在用交錯的直線條描繪出動態的畫面。將洛杉磯標志性的山莊,在城市環境中復制,再在“山坡”上建立小村莊。這個畫面就像卡通一樣的直接和天真,甚至有些幽默。
建筑的立面被蔥蔥綠植覆蓋。在常年干旱的南加州,選擇如仙人掌、多肉、藤蔓等本地耐旱植物,適應當地氣候,無需過多澆灌和維護即可蓬勃生長。植物本身形成建筑立面獨一無二的肌理,在比弗利山市規范、整潔、一絲不茍的社區環境中注入有機自然,顯得清涼且親和。項目建成后,即成為了美國境內面積最大的綠植外墻。
4460平方米的建筑包含了商業,2個單身公寓,8個家庭公寓,和8個躍層戶型。MAD試圖在緊湊的條件下盡量做到“私密性”和“社區性”兩種特質。不同于傳統公寓,每戶都有獨立的進出動線,并且結合當地住宅特點,幾乎每一家都是“小社區”里擁有獨立屋頂的“小房子”。
白房子圍合成二層庭院便是社區公共空間。每家都有面朝院子的觀景陽臺,在戶型排布時經過特別考量,通過陽臺的角度、距離以及和庭院內的綠植的關系,能夠讓住戶形成一種優雅的互動,在保護隱私的同時,也感受鄰里守望的溫暖。
從威爾士大道轉入斯坦利路即是項目的地面層行人主入口。白色建筑表皮開了個洞,昏暗的“山洞”向內連通,盡頭可見光影搖曳,聽到水聲。往前走數步,豁然開朗,可見水景與天井連通,自然光傾瀉下來。視線穿過天井,即可瞥見植物茂盛的二層庭院,以及住宅的白色山丘般錯落的尖屋頂。天井猶如天空的畫框,天空、陽光、自然、流水,成了一幅畫,帶人們遠離現實。
MAD希望提供一種城市居住的避世感。安靜的共享庭院使得每家都有一個城市氛圍之外的較為私密的戶外活動空間,茂盛的植物讓住戶每天在自然中呼吸,顛覆傳統印象中城市寸土寸金的公寓方盒子的居住體驗。
“第一次來到這里,覺得洛杉磯和比弗利山都是極度現代化、極度發達,但是奢華以及所謂的高度文明下掩蓋了冷漠和距離感。所有頂級豪宅在山上,像是一種社會階層和地位的象征。住宅和城市看似在自然之中,實際上是圈地運動。城市和自然的關系變得割裂。
我想,不如讓這個公寓的人都能“住在山上”,直接在非常城市的語境中做一個山坡。讓這里一半屬于自然,一半屬于城市。不同的人住在這里,共享一個院子,每天都能感受到自然,漸漸形成了一個部落。也算是對這樣一個嚴肅規整,充滿現代感的居住區的一種回應。”
——馬巖松
在項目建成不久前,馬巖松與美國著名建筑評論家Paul Goldberger曾經有過一次對談,關于這個MAD在美國首個建成項目,Paul這么認為:
“作為MAD在美國首個建成項目,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洛杉磯經典房屋景觀,一系列白色小山墻和尖屋頂從風景如畫的綠色山坡中跳出來,非常幽默。馬巖松在傳統的邊緣翩翩起舞,看似與周邊事物截然不同,但又有奇妙的關聯之處。這與高迪在巴塞羅那的公寓有些共同點——它們都是城市景觀中的感嘆號。無論在任何城市,或任何規模,馬巖松總能反客為主、巧妙地把回應轉化為自己的表達,利用建筑給人帶來輕松、歡樂,或思考。”
▲剖面
▲二層、三層平面
“山丘庭院”
美國洛杉磯 2013 - 2020
類型:住宅,商業?
基地面積:2,400 平方米?
建筑面積:4,460 平方米?
建筑高度:18米
主持合伙人:馬巖松, 黨群, 早野洋介主持
副合伙人:Flora Lee, 陸駿良?
設計團隊:李廣崇, Jon Kontuly, Joanna Tan, Chris Hung-Yu Chen, Wenshan Xie, Cesar D Pena Del Rey, Jeffrey Miner
業主:Palisades Capital Partners LLC
合作建筑師:Gruen Associates
結構工程師:John Labib + Associates (JLA)MEP?
工程師:Breen Engineering Inc.
景觀建筑師:Gruen Associates
室內設計師:Rottet Studio
土木工程師:Kimley-Horn and Associates, Inc.
植物墻專家:Seasons Landscape
總包:DHC Builders, Inc.*
攝影:Darren Bradley, Nic Lehoux, Manolo Langis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