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無需張揚
返璞歸真才是生活的本質——Christian Liaigre
河源,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這座“客家古邑”,崇文重禮。曾幾何時,客家圍屋,合族聚居,形成了強烈的重疊圍合、軸線對稱的建筑風格,主次分明。河源龍光城位于源城區,項目為花園式住宅社區,由別墅合院、高層住宅和商業街組成。
▲
設計主體為一棟六層新中式建筑,地下兩層,地面四層,在項目開放時作為樣板示范單位。
詩意空間踐行「比例之外,沒有美學;生活之外,沒有設計」的設計理念,基于當代美學的思考和客家在地文化的啟發,立足中國傳統文化,以當代人文的國際視野,將東方氣質的文學語境,以此為主軸,解構、提取并運用于空間中。
▲立面構造形態及家具擺放借鑒客家圍屋形式,中軸對稱,構建端莊穩重的儀式之感。
設計師透過人、空間、宇宙相互依存的藝術語言,開門見“山”,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躍然眼前,巧妙地與入戶大門形成對景關系,視覺由近引向深遠,整個空間的意境已然呈現。
入戶見景,從戶外庭院步入室內,茗茶區承載著情緒轉換的首要功能,在城市繁華與舒適雅靜之間,找到平衡。
入戶見景,從戶外庭院步入室內,茗茶區承載著情緒轉換的首要功能,在城市繁華與舒適雅靜之間,找到平衡。
▲ 首層茗茶區
天花及吊燈的造型借園林框景之法,營造大自然回旋的視覺美感,入戶門上半部分的槅窗在陽光投射下,光影靈動閃逸,細膩婉約。
設計師倡導「詩性東方」獨特語境下的設計表達,主張室內設計從建筑、景觀概念切入。設計師圍繞“秀雅詩性”、“高貴平和”、“國際東方”三大議題鋪陳開來,探索東方哲思啟迪下材料和光影演繹的宜居實踐,以空間寫詩。
▲ 首層長輩臥室
客餐廳結合開放廚房,置于負一層,打破原建筑局促的圍合布局,原本光照不足的區域,運用原有建筑中的采光天井,設計了東西兩側的頂部采光,充分滿足了客餐廳的光照需求。
▲ 負一層休憩一角
餐廳虛實柜體的錯位設計,進退的重疊體塊,配合紫砂色,家具皮革局部點綴,化繁為簡,一剪枝,一蒿草,一書一盆栽,與室內建造美學相互呼應。
▲ 負一層客餐廳
以建筑的手法,讓天井的采光一瀉而下,隨著時間變化,陽光以不同的姿態和角度,投射在斑駁石壁上,跳躍的光斑,生動活潑。
地下二層,觀影、健身兩相宜,視線之所及,材質統一有度。留白正如山水畫中,意境縹緲的空曠處,既存自然之妙,又蘊人文之禮,營造不落窠臼的自然意境,使人駐足、思考、感悟自然的生活哲理。
▲ 負二層影視區、健身區
合院的神髓在于一個“合”,如何將家庭每一位成員合在一起,創造和諧且有界限感的中國式院落,成為了設計團隊思考的重中之重。為了讓每一位家庭成員合在一起,同時又保持各自彼此的生活習慣,我們將每一樓層的空間重新規劃合理布局。
▲ 戶型分析圖
燈籠的意象壁燈,幾處格柵,幾塊移屏,一株黑松,山石幾座,室內外景觀與器物巧妙結合,引導空間使用者和居住者去探索、去發現,身臨其境,呈現非同尋常的東方意境和居住體驗。
▲ 負二層工具間
文人畫中,多托物言志,而花鳥表現,取材于自然,為歷代文人之所鐘愛。作為“四君子”之“梅”,承載著豐富的美學內涵。以“梅”為內在精神,從壁延展到天花,無限延伸的視覺感,于屋主而言,有如文人精神之志存高遠。
▲ 三層主臥虬曲盤旋、附有地衣苔蘚的枝干帶著歲月的痕跡,古老而雅致
▲ 二層兒童房
以物見性,材質肌理表達不同的情緒,白金米黃大理石溫潤面的至雅;橡木木飾面的至善;香梅雪大理石的至情;山水畫大理石的至境;白水晶大理石斧剁面的至樸。
▲ 三層露臺、庭院
詩意空間設計希望河源龍光城別墅合院塑造的不僅僅是HOUSE,更應該是HOME,它承載著家人共同的記憶、美好的時光。
▲ 四層陽光書房
也許是一個靈活、互動性強的餐廚空間,一個窗明幾凈、文化感濃厚的書房,也許小到一個飾品、一盆栽、一躺椅、一壺茶和一個有柔和陽光射入的清晨。
在新與舊,雅致與質樸之間,轉換出新的情境,并符合當代審美意識的文化自覺。
▲ 樓梯間
走過一個需要張揚去博取眼球的時代,當代中國的審美逐漸擺脫窮極乍富,轉而回歸真正具有中國文人傳統的內涵表達,宋代文人儒雅氣質的風土自然,從自然中來,最終要回到自然中去。
河源龍光城,用一座城的體量,重拾歲月靜好,重建尊崇禮序,并賦予建筑群體全新的時代人文內涵。
效果圖▼
平面布置圖
▼
▲ 一層
▲ 二層
▲ 三層
▲ 四層
▲ 負一層
▲ 負二層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 | 河源龍光城別墅合院
業主單位 | 龍光集團?
項目地址 | 中國 廣東 河源
設計面積 | 372平方米
室內設計 | Poetic Space 詩意空間
設計主創團隊 | 袁洋、顏英奇、倪海楊、李平、黃方志
特別鳴謝 | 彭霓、周羿、萬超、王唐武、黃飛齊
項目撰文 | 林書勇、湯晨
空間攝影 | 釋象萬合、丁朝盼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