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了無心機地談論起空間的純粹性,背后隨之升騰而起的是關于“象”的解讀。劉勰在《神思》里說——“獨照之匠,窺意向而運斤”。將意向與情感相結合,有助于我們理解某種彼岸性。
對于一個以產品展示為主要功能的空間,“看”應當成為一種意境化的解讀。砼館的設計圍繞著“房子“的形式展開,主打產品panDOMO的名字,出自希臘文PAN(整體、完整、圍繞)和拉丁文DOMO(房子、建筑物、家)的組合。
1純然 / 渾然
從空間到空間,總有一個不可度量的距離,正如外立面堅硬的鋼與內部溫潤如玉的panDOMO地面,二者的純然對比精妙地控制著內外空間的差異,既有身體的隱秘感觸在場,也有知覺和審美經驗的跨越,還有更多難以明辨的曖昧情愫交織其中。門廊增加了進入空間的儀式感,像一個立體的景框,它的結構象征意義也提醒著人們進入的空間性質,獲得一種形而上的詩性。
整個展示空間呈現一種至簡的流暢,通過構造純然的門洞,整個空間的功能區功能獨立又渾然一體,由三個不同的功能區看向外部,我們可以三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用光來表達設計的基本載體被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以光與墻的對話關系來喚醒知覺。當我們審視一個空間,總習慣于某種視野中。諸物之象,渾然地指涉出一個存在,展廳內部溫暖柔和的色彩讓洽談區域的氛圍如子宮包裹般渾然一體、安靜親切。
2光影 / 光景
所有深度的空間體驗都無法和人的身體割裂,它維系著一切外部世界的存在感知。我們將空間內部主要光源以大面積柔軟的和紙貼面呈現,形成無自然采光空間里的“窗”。它既有鮮明的表情和敘述感,又生成親切的觸覺反饋,讓不善言辭的空間說話。如觀賞一幅繪畫長卷,人的活動以一種剪影的方式呈現在畫卷里,空間中發生的一切動態,都能在此找到被感知的美學線索。畢竟,任何事物在逆光下都不會太丑。
動態讓生命翩翩起舞,將光影變成一種直觀的畫面,光與墻,相互限制、衍生、指涉。在這里,場景的共同體也是身體的共同體,二者交織,生成對光景的感知。
△10米長的接待前臺
光影在此被轉化為某種超越物質現實邊界的事物,照亮自身的同時叩擊著空間,思量著情感。知覺與場景和鳴,人的活動在其中演繹,讓空間頓時有了時間的屬性。
3詩意 / 適宜
我們不確定空間是否營造出某種詩意,但只有適度的模糊混沌,才能給詩性留出空間。靜謐的空間氛圍,有助于調動人們對色彩和質感的深度感知。結合水泥本身裸露的自然觸感,真實、可靠,生成與生命親近的尺度。
展廳的功能性活動亦是詩意和適宜的雙重開啟,經營中的操持和忙碌在場景營造中本就是一部分。和光廊相比,展廳內部的頂和地面是一個“收束“,從功能上而言,它們結合墻面,成為產品的自然展示面。
10米長的前臺增加了空間的功能性,簡單明了的動線也同時延長著人們在此逗留的時間。空間的消隱使某些繁雜與我們音塵隔絕,在這個相對純粹的環境中,只剩下產品和展板紛呈共在,生成一種與功能本身相適宜的物境。
△自然觸感的水泥墻
思與在、象與感、時間和現場……在物鏡的紛繁中,一切還有待更多的期許。關于詩意,這個世界往往總是給我們一瞬,而我們需要找到它的意義。
設計圖紙▽
項目名稱 | 砼館 TONG CONCEPT
項目地點 | 中國 廣州
項目面積 | 160㎡?
設計主創 | 譚立予
設計團隊 | 陳泳詩、葛鑫
主要面材 | panDOMO 水泥
設計時間 | 2020.7
完工時間 | 2020.11
項目攝影 | 林燦宇
項目攝像 | 深意文化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