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設計丨特斯聯丨AI PARK,重慶
AI PARK 是 XINGDESIGN 行之建筑事務所為特斯聯科技集團(TERMINUS GROUP)打造的人工智能城市先行區。作為中國科技賽道的獨角獸,特斯聯致力于推動城市智能化建設,做全球領先的智慧場景服務商。AI PARK 作為特斯聯未來之城 AI CITY 的“序章”,是一個未來城市體驗、研發測試、以及人與機器人交互的實驗基地。
▼嵌入大地景觀中的AI PARK inserted into landscape
▼形體錯動結合地形
嵌入大地的“芯片”
“Chips” Inserted into the Earth
AI PARK 位于重慶高新區鳳鳴湖畔,由一組金屬墻排列而成,像 “芯片”一樣插進起伏的地形之中。
▼嵌入景觀
▼集成墻體
▼正面懸停在水上
這些墻體集成了機器人坡道,硬件設備,服務器,管線風口和支撐結構。墻與墻之間則能自由構建實驗室所需要的空間。
▼映出周圍綠色的金屬墻面
▼交錯的墻面
▼機器人坡道作為立面構成元素
▼墻體側面是排煙口
▼墻表面反射光的色澤
▼冷卻塔,排風口等也集成在墻中
墻體垂直于水岸,依地勢錯動。院落和實驗室夾在墻之間,相互串聯,都有朝向水面的通透視野。
▼墻之間的庭院
▼一些實驗室懸掛在兩片墻之間
▼樓梯夾在墻之間的院子里
“嵌入大地的芯片”表達了特斯聯的使命——萬物互聯,構建城市物理空間的智慧系統。這就是特斯聯的“AI CITY”。這不僅是構想,它已經付諸實踐。在AI PARK中研發調試的TACOS(Terminus AI CITY Operating System)就是AI CITY的操作系統。它也構建了AI PARK的數字孿生,同步迭代進化。
▼芯片墻泛起亮光
▼背面埋在地形里
當然,空間智能化并不是單一的技術,它有賴于智能軟硬件產業的完整生態,建筑工程等傳統行業的革新,甚至建筑學、社會管理等學科的發展。我們作為建筑師也將參與其中。AI PARK也是漸進式和實驗性的建筑,空間彈性靈活,根據需要進行改造和拓展。
▼建筑形體不強調“完形”,開放給未來的改造
與機器人同行A Journey with robots正如人的直立行走決定了建筑需要樓梯,當機器人也作為空間的共同使用者時,它們如何行動,也會影響建筑的空間形式。目前特斯聯量產的機器人以輪軸底盤為基礎,因此AI PARK在墻體之中集成了機器人坡道,保證機器人可以到達各層區域。
▼中心大廳
▼墻里的機器人坡道
▼圍合入口庭院
▼機器人行走于墻體坡道之上
在AI PARK 入口處,設置著機器人充電臺,停靠著待命的各類機型。參觀者由此被機器人帶領穿越甬道,到達一個圍合入口庭院,仿佛來到另一個時空。然后和機器人一起走進AI PARK中展開探索。
▼機器人充電平臺
▼充電平臺坡道
▼影音廳
關于建筑,機器與機器人的未來
A future between architecture, machines and robots
1923年,柯布西耶說“建筑是居住的機器”,來挑戰舊的建筑倫理。而機器與建筑的關系遠比一種“形式風格”或“審美偏好”要深刻得多。建筑是技術的不斷集成。
未來建筑學的擴展,很可能是人機雙重驅動的。機器人除了作為空間的共同使用者,還可能以另一種更加劇烈的方式來影響建筑:那就是成為建筑的一部分。
▼未來建筑學的擴展,很可能是人機雙重驅動的
就像如今很難想象建筑沒有空調新風系統,電梯,管網,互聯網覆蓋。屆時軟件驅動的物理空間、建筑里行走的機器人、機器人化的建筑部件等技術應用,會和石材打磨、磚瓦燒制、鋼筋混凝土、Low-e玻璃、自動扶梯一樣習以為常。
▼建筑與公園機器人皆可達
建筑和機器、機器與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還遠沒有到謝幕的時候。
▼公園步行入口夜景
▼局部光影
▼水面倒影
▼地下二層平面
▼地下一層平面
▼一層平面
▼二層平面
項目名稱:AI PARK
項目類型:建筑/室內/景觀
項目地點: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鳴湖公園
建筑面積:5500m2
設計單位:XING DESIGN行之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創及設計團隊:熊星(主創建筑師)陳伯良 唐凡逸 任美子 林偉喬 詹嘉 趙津汝 伍島 李紹禹 何爽智 陳勇 王譽初 吳楚楚
設計&建設時間:2020年6月-2021年5月
業主:特斯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建筑&室內設計:XING DESIGN 行之建筑設計事務所施工圖單位:重慶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景觀設計:賽肯思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蘇圣亮,Arch Nango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