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一個極具創意、極具前沿性的室內設計理念“自然創想”在成都誕生了,它改變了以往人們對建筑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改變了傳統的空間設計思路,真正的將自然與人的思考納入到了設計師的圖紙之中。
自然和人的關系自古以來都有思考,儒家的“萬物并行而不相害”強調建筑并不應該受到自然的排斥,法家提出“守成理,因自然”則提醒人們要遵循規律,敬畏自然,在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這種樸素的自然觀顯得尤為重要。
自然創想的提出者,上凡建筑張一川設計師,在他的訪談中說道:“自然是一種形態,更是一種情感。自然空間不是簡單的“室內綠化”或“都市田園”,而是將自然元素以更實用、可感知的方式重新引入,并作為空間的核心角色,激活人們對自然的暢想。那里既有現代空間所有的便利,更有東方人心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追求。”
他解釋道,自然創想最初靈感來源,是錢學森教授提出的山水城市。錢老在關于北京菊兒胡同危房改建實踐的報導中提到:
“在現在我看到,北京興起的一座座長方形高樓,外表如積木塊,進去到房間則外望一片灰黃,見不到綠色,連一點點藍天也淡淡無光。難道這是中國21世紀的城市嗎?”
這不僅僅是北京的問題更是全中國大大小小城市的通病,自20世紀中葉以來,過快的城市化進程導致城市建筑一致向歐美靠齊,這類建筑無一例外的呈現出模板化,純粹的商業化特點,完全喪失了中國特色的城市靈魂。
錢老提出城市設計應該把微觀傳統園林思想與整個城市結合起來,同整個城市的自然山水結合起來。
自然創想理念脫胎于山水城市,同樣認為建筑應該以親和的姿態回應自然,在處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則強調未來建筑將不再是單純的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建筑體現,而是一種對于自然的哲學思考,這種思考通過建筑師的理解、闡釋,附加在建筑物的形態布局上,最終和空間環境相融合,形成最理想的人居自然形態。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低碳的、生態自然的社會,自然創想的概念很好的響應了政府“碳中和”的號召,為打造可持續發展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架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