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海外求學之旅,回到北京工作的Sam,做著喜愛的書籍出版工作,又因著對活力與多元化的生活氛圍的向往,從海淀的姥姥家搬到了朝陽公園附近。老房子遇見了年輕人的天馬行空,窗外生長多年的大樹,也成了家里的一部分,其他的空間規劃更是一反傳統,折射出了她對特定生活方式的選擇:
閱讀是工作更是興趣,所以家一定要每個角落都能癱著看書才好;獨居也不放棄與朋友的相聚時光,所以要預留出三五知己一起喝酒、聊天、看電影的空間;老破小不等于逼仄與擁擠,所以要造一棟色彩躍動的家,用來安放多姿多彩的生活。
01
不被風格綁架
用色彩重新定義獨居生活
小家的打造之初,玥拾設計團隊就和Sam約定了無某種風格或主義的設計理念。將空間在符號限制中釋放出來,讓其依循著居住者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與規劃,自由生長。而空間結構與起承轉合的關系表達,則交給不同的色彩搭配來完成。
深淺搭配的大地色系墻面,讓本身不大的空間更加的連貫、整體,頂面、結構切面等小面積位置佐以藍色與紅色,讓空間變得跳脫有趣,符合Sam古靈精怪的性格。也讓整個空間的色彩在“似撞非撞”間,通過色相與色溫的匹配,營造出了意外和諧的居住氛圍。
改造前的老房子,陽臺擁有最佳的景觀與光照。拆掉陽臺墻體,讓自然成為家的一部分,用橘粉色來界定陽臺的區域,柔和的色彩和窗外的四季景致交織成趣,弱化室內外的界限。陽臺空間與客廳的關系也更加開放,讓窗成為畫框,讓窗外的大樹成為家里四季變化的裝飾。
當不刺眼的日光透過樹影婆娑,來到橘粉色的空間,明亮且生機勃勃的氛圍里,Sam享受著一個人的閑暇時光,讀書、吹風、觀景……
客廳一角,蒙德里安配色的小柜子既充當了玄關柜,又擔負起劃分衛浴區與客廳間隱形界限的作用。色彩之旅愈加跳脫起來,也為后面即將探訪到的、由紅、藍二色勾勒而成的廚房門洞埋下伏筆。
陽光為廚房的奶油配色鍍上一層柔光,視線所及的優雅細節無不彰顯著此間生活的質感。意大利復古風的四眼灶具,模糊了年代與地域的標簽,便捷的儲物規劃加上精心設計的操作動線,讓熱愛生活的Sam擁有了一方沉浸式做飯的美食天地。
02
無門即無“界”
造靈動空間向傳統說不
以色彩劃定空間轉換的邊界,讓空間形式更加的自由。再加上Sam隨性,不喜拘束的性格,讓設計師想到了更加大膽的嘗試,即在整個家中除去衛生間防潮防水的功能需求外,均不設置“門”,通過物理界限的消失,讓空間更加流暢。
從客廳望向陽臺,門洞與窗洞間的一線分割,空間隔而不斷,自然與光影自由流淌入室內。從陽臺延伸而來的地臺沙發代替了傳統的客廳沙發,既整合了視覺元素,又能根據生活場景靈活變化。讓Sam既能享受獨居生活的愜意,又能滿足招待朋友來家里歡聚的需求。
弧度的另一側,被設計師改造成了拱形內嵌換鞋座,懸浮的坐凳處理,為日常的鞋子收納提供了空間,配合旁邊通頂的鞋柜,玄關不經特意整理,也時常處于整潔的狀態。
穿過玄關,來到與廚房毗鄰的餐廳,同樣清爽的用色與簡單造型的家具搭配,也昭示著此處空間在用餐之外的書房功用。由于沒有門的阻隔,空間之間充分貫通,空氣、陽光、風與視線,都變得通透起來。即便坐在餐桌前,也能盡收陽臺外的風景。
舍棄了頂天立地柜的收納量,設計師在柜子的四周留出了尺度適宜的空隙,為這個狹小的空間帶來了呼吸感與松弛度。配合一側的半拱形造型及落地紗簾,空間中的剛與柔被演繹到了極致。
紗簾背后是一處回歸洞穴感的臥室,拉起紗簾的朦朧間隔,剛好滿足了獨居者半有半無的隱私需求。微微的拱形之下,躺在床上的視角異常柔和,氛圍感十足。地臺下的抽屜與床尾的衣柜,解決了收納難題,也將更多的空間釋放給了起居日常。
同一個空間之下,設計師通過色彩、造型、高差、燈光與紗簾等元素,造出了一組軟性的門與墻,將餐廳與臥室徹底區分開來,形成功能空間的清晰界限。
色界平面圖
設計單位|玥拾空間設計工作室
主創設計|張冬月
項目面積|47平方米
主要材料|木地板、烤漆板、磚。
坐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
完工時間|2022年8月
項目攝影|方立明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