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魚來說,缸就是它的全世界
對于我來說,這個房子就是全世界
——長春里8號業主
闖蕩、創業、停滯、療愈
歲月柔軟,皆在這七十二方
當理想照進現實
一雙兒女,三代同堂,六口之家,七十二平方
理想:琴房書吧+小賣部+四臥室+超級儲物+家庭聚餐+小朋友做功課玩耍+爺爺奶奶養魚栽花
現實:剝落+坍塌+破損+老舊+動線陡峭+狹長高挑+陰暗潮濕
誠如太陽和燈泡的本質都是一種光,
我不是魔法師,但我可以嘗試為你“種光”,
讓理想照進現實。
——設計師·謝英凱(Thomas Tse)
建筑中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滿足人與自然的對話,讓人在建筑中感受到生命力和煙火氣,湯物臣·肯文謝英凱設計團隊,持續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空間、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連接,設計空間注入善意與人文關懷,持續踐行“種光”計劃。
原建筑由前后兩個房子組成,占地72㎡,有上百年的歷史。南北面鄰居的窗戶沿著屋頂斜面排列,限制了房子的層高。
由于房子周圍的建筑都比較高,且狹長的全屋只有東西兩面少量采光,中間的區域十分的昏暗。從建筑中間增加采光,破開引入光線。延續原建筑的屋頂坡度,把原本在屋頂的瓦延伸到立面和室內的地面,模糊空間的內外關系,光線也隨之進來。
一層以營生,工作為主,是既開放又私密的空間。二層以生活為主,是相對私密的空間。由于房子的東部入口靠近學校的主干道,所以在此處放置了小賣部與廚房;而在房子的西部入口前是條死胡同,較為安靜,則放置了用于教學用的鋼琴房與客廳。
由于女兒5歲,年紀較小,所以安排跟父母同一邊比較好照顧;而在靠近樓梯間的那邊放置了長輩房和兒子房,最大程度縮短了長者上樓梯后到自己房間的距離。在四個房間分別開洞,引入光線,女兒房與兒子房的窗戶形成上下對望關系。
此刻,縱然生活虐我,在家的建構中亦能感受到生活中依然存有細膩的美好,設計的核心在于”人“,湯物臣·肯文謝英凱設計團隊一直致力探討,把光“種”進房子,”照“進社區, 讓理想照進現實。
▼ 剖面圖,Plan
新舊之間,城市的記憶在延續
順著城市的肌理,提取還原嶺南建筑中的屋頂蓋瓦
保留這座百年老宅的世代記憶
囿于建筑原有的鄰里關系,我們延續屋頂的舊有形態,通過弧形明確新建筑風格。
延續原建筑的屋頂坡度,把原本在屋頂的瓦延伸到立面和地面,從室外延伸到室內,模糊空間的內外關系,光線隨之進來。
保留了西關老宅的青瓦和透光瓦的元素,用現代設計手法重新營造體驗感。
手工磚是有環保的概念,原料里面加入了建筑廢料打碎的顆粒,同時它的顏色是參照青瓦的青灰色。手工磚的尖角弧度同時滿足外觀、觸摸、踩踏、坐四個方向的要求。
手工磚的起伏被光線打到時,會呈現明暗交替的肌理變化。在地面上是需要滿足踩踏時的舒適性和防滑。
手工磚的尖角弧度應用到木墊上,滿足坐的舒適性。木條是架空的,之間留有縫隙,放在戶外下雨時會從縫隙流走。
為了實現設計的落地,屋里的排水是一個重點的設計,我們在屋面上設置了多個排水槽和排水的路徑。
▲ 手工磚分析
曲面屋頂從三層花園空間延伸至房屋內部,直至一層地面,切分并增強空間的穿透性。曲面如同建筑的“精神象征”,在家中的每個角落都能與家庭成員產生互動,為家增添更多情致。
用料選用手工磚取代傳統瓦片,既保留了嶺南風情的古樸質感,亦能確保現代生活的便利和功能性。同時與入戶門牌相呼應,讓家的記憶延續。
錯落有致的玻璃磚鑲嵌其中,內部留有燈光設置,白天增強屋內的自然采光,夜晚則如同“繁星點點”,增添了曼妙柔和的魅力。
▲動線圖-人,Dynamic chart-People
“二方”琴室獨立成間,與圖書及自由活動空間相鄰,在確保隔音性的同時,為等待練琴的孩子們提供了玩樂的所在。
當琴室落地窗敞開,面向自由活動區,一個迷你劇場呈現于眼前。
“七時”小賣部面向通向學校的主路,寬敞明亮的窗口及室外休息區吸引學生駐足停留。
這里還隱藏著房子中的“彩蛋”。在小賣部區域的貨架上擺放著一個盲盒扭蛋機,為社區里的小學生提供每周一次的抽選機會,可以隨機得到免費零食,獲得放學路上的快樂時光。
▲ 餐桌講解圖
小賣部背后的餐廳區域安裝了定制的可活動式家具,通過多種變形、收納,可滿足不同的生活工作需求,確保活動的舒適性。
二層往老人房一側,增加了多種適老化的裝置設施,并在老人房的陽臺中,為爺爺保留了養魚的天地。
配合男孩子活潑好動的性格,房間中可攀爬的夾層空間,仰望天空,日夜都能帶來無限的想象和治愈的力量。
二樓另一側,女兒房和主人房之間隱藏著一個可變的多用“魔盒”,平時與主臥相連可作衣帽間、化妝間。當秘密通道開啟,瞬間成為小女兒的玩樂世界。
▲動線圖-人,Dynamic chart-People
順著旋轉樓梯到達三樓平臺,愜意的小菜園成為了居家生活的“調味劑”,也給鄰居的窗外帶來一點綠意盎然的美好。留空的生活平臺供家人晾曬、休憩,自成一片自在天地。
房子的延伸是家,家,是承載生活的容器,從家的生活邏輯延伸到社區生活邏輯,湯物臣·肯文謝英凱設計團隊打造內建筑“宅內之居”,為業主為社區”種光“,讓每個人都配擁有屬于自己的理想國、烏托邦。
都市種光計劃仍在繼續
城市烏托邦的構想從未遠去
項目工期歷經6個月
經歷了廣州疫情封控的封閉與開放
經歷了酷暑的烈日當頭
和冬日的寒風刺骨
感謝每一位用心的參與者
感謝彼此的努力與共創
感謝一起“種光”
-
平面鳥瞰圖
項目名稱:宅內之居?
項目地址:廣州
項目類型:住宅
項目面積:72m2項目
改造后面積:150m2
設計時間:2022
完成時間:2022.12
設計單位:湯物臣?肯文創意集團
主創設計師:謝英凱 Thomas
項目設計師:湯澤凡 Cade / 曹泳珊 Yvonne / 潘曉晴 Sarah?
配合設計師:王彩蝶 Basic / 方韻聰 kit / 徐麗瑜 lris
燈光設計:赫光照明
排水設計:吉博力
聲學設計:聲界聲學建筑
結構顧問:游俊豪?
攝影師:黃早慧 / Liky
建筑/室內施工:東林建設
特別鳴謝: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