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一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擁擠的車流、步履匆匆的人群以及樓下茶檔里阿婆們的閑話家常......這些都構就了廣州早高峰的一幅圖景。穿過人聲鼎沸的街市,于一幢聳立的辦公大樓之中,我們見到了聞名已久的著名設計師吳川文先生。
作為商業與住宅設計領域的先鋒人物,多年來,吳川文先生致力于踐行自然設計,憑借著對自然的感悟與凝練,從在地文化、社會文脈著手,以自由靈活、融合統一的設計表達,呈現出兼具開放性與自由感的設計。
其創立的有喆設計是圍繞自然設計構建生活方式與商業秩序的佼佼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穩據一席之地,公司位于廣州,業務涵蓋地產與高端私宅、藝術與文化、商業與展示等空間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筑、硬裝、軟裝一體化空間設計、品牌策略及商業運營服務。
此次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特別訪談有喆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吳川文先生,我們將站在時代背景之下,基于其個人經歷、設計理念及未來思考,走進“自然設計”的世界,開啟未來設計之旅。
作為自然設計的踐行者,吳川文先生多年來深研空間“自然的建構”,以極具文化的精粹、貼合社會文 脈的設計,度量人與空間的相處模式。其設計通過自由靈活、融合統一的質感表達,將自然形態與物質空間有機相融,透射旺盛生命力的秩序空間,探求自然與生活的設計交集,實踐聯通過去、當下與未來的能動空間。
?
# 01
從無零到有喆
在實踐中探索,在邏輯中創新
回溯中國室內設計發展高速前進的四十余年,我們看見了行業由粗放式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歷程,一代代青年設計者從懵懂到鉆研,從不斷借鑒、學習到求索自然、探究設計本質。
“在行業高速前進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在急于表達,整個環境浮躁且焦慮。當時,在我內心深處,我認為設計應該是有另外一條道路的。”吳川文坦言。
于是,在設計行業沉淀多年后,秉持著挖掘人們本真的精神向往,建構自然設計的新生與共振的初衷,吳川文創立了專注于地產與高端私宅、藝術與文化、商業與展示等空間領域的研究型設計事務所 —— 有喆設計。
吳川文提及,最初團隊命名為“無零設計”,出自《道德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寓意著設計從創作到呈現的過程。至如今,在磨礪與成長之中,“有喆設計”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展,在“零”的基礎上迭新至“喆”的進化。
“喆,在我看來,意味著哲理、根本原理。設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探究本源問題,拆解、分析問題,最終實現設計的升華。”吳川文進一步介紹道。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有喆始終踐行著設計無痕、動態生長的可持續場景狀態,存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場,在概念之外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我們追求設計的系統性并主張跳出框架,拋卻形式主義的繁復,不依附于特定具象形式,在實用層面與美學知覺上豐富生活方式的調性。”吳川文說道。
創立至今,在創始人吳川文的引領下,有喆設計致力于在實踐中探索,在邏輯中創新,以辯證的思維不斷探求生活與空間交疊的真實體驗,從自然、人文、器物、場域融合的設計語境中,探索自然精神場所的可能,滿足功能、情感、審美在空間中的同一,實現自然設計在社會、城市、社區、人居多領域的價值迭代。
# 02
自然的建構
實現可持續生活狀態與空間的無限價值
曾有建筑大師如是評價當下:“21世紀就是人和人之間通過屋檐相連的時代,是人類和自然通過屋檐相連的時代,是各種自然、各種場所、各種人群以各種方式相連的時代。”自然與設計、場所、生活的關系,在現代社會的種種變遷中不斷更新,不變的是共生共融的實踐與可持續的價值呈現。
面對新時代的宏大命題,吳川文提出,“自然是設計的內在命題,自然也是生活的本真歸處。一直以來,我都希望通過自然設計去解答人、城市、社會與自然的共生課題,實現可持續生活狀態與空間的無限價值。”
對自然設計的建構,吳川文稱,或許是生根于故鄉海南島的自然之境,萌芽自現代社會的秩序與聯結之中。“流動的空氣、明媚的陽光、海風的味道......這些是扎根在我記憶深處,留存于我血脈之中的元素。而來到今天,當我們身處在由鋼筋混泥土澆筑起的城市,其實更需要自然賦予我們能量。”
當營造空間時,有喆設計選擇從自然中取材,不論是直接使用的自然材料,還是依于自然元素的重構,他們都力求用質樸的選材追尋人的生活、物的歷史、自然的感知在空間中的層疊脈絡,追尋有機元素在空間中的再現,探尋材質的簡約之美。
在有喆設計的筆下,自然是一種靈感來源,也是一種藝術手法、功能材質或感官體裁,自然設計的背后是信息的交匯、功能的完善、體驗的升級。
自然設計,讓空間擁有著更為恒久長存的生命力,這也成為有喆設計作品的最大特質 —— 自然敘事源于材料質感、光影關系,為不同空間中添加定義,塑造出場景氛圍,或冷靜、或時尚、或簡潔、或優雅,在布局與色調的交融中平衡著人文造境的虛實表達。
廣州二沙島別墅
?
?
# 03
探索居住本質
深研生活,還原使用者的精神向往
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多元,疫情三年慢下來的腳步重新啟程。然而,疫情留給人們的思考卻依舊存在,“生活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人們對于生活本質的反思與再審視,也進一步引發了設計師對于“回歸居住本質”的探尋。
“居住空間其實是一個精神的容器,它是向內建立鏈接的空間。”在吳川文看來,當父母忙碌于工作之間,孩子專注在學習之中,過去由一間間房間構成的家庭空間只會進一步擴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于是,有喆設計在設計居住空間時,率先提出了“無處不在的陪伴”,即讓空間成為陪伴孩子、陪伴父母、陪伴自己的載體。一方面,“陪伴自己”意味著“家”需要成為一處心靈療愈的場所,讓人身處其間感到平靜、舒適、自在;另一方面,“陪伴父母與孩子”則引申出“尊重”,只有設計師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孩子的成長軌跡,才能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關系及生活習慣考慮,為業主設計出可持續生長的“家”。
一直以來,有喆設計堅持實踐空間場景與未來生活的豐富流動性,刻畫參與式的空間藝術,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以人為本的關懷,始終活躍于我們的設計思維中,我們堅持打造大眾需要的空間產品和設計服務,向深處還原空間使用者最本真的精神向往,在聯通過去、當下與未來的語境中實現生活雅集。”
富力一號陳宅
連宅
# 04
新消費時代的價值升級
與商業邏輯共進,與品牌運營共生
在地產與高端私宅之外,有喆設計乘上了新消費時代的東風,在藝術與文化、商業與展示等空間領域亦頗有建樹,落地了諸如商業零售、時尚美業、文化展廳等方面的精品項目。“為客戶提供空間設計、品牌策略及商業運營服務的前提,是要求設計師能洞悉商業變革的方向、商業運營的邏輯、品牌流量的價值,我們團隊在這一塊做了很多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
展開來講,有喆設計的整體空間規劃立足大局又回歸細節,從周邊業態分析到空間原始條件優化再到未來運營可能性,激活空間的商業潛力,注入人與人互動的場景活力。“在基于商業邏輯的品牌運營下,我們跳脫設計師的思維范式,在專業且成熟的團隊協作下,以國際派的前沿創意,量身定制的商業策略。”吳川文談及團隊工作模式時闡述道。
在有喆設計看來,設計研究與商業價值雙向挖掘的并進,源于獨特的商業品牌策略。在有關人、產品、空間、感知的四維敘事中,在復雜性與秩序性的統一中,呈現超出客戶預期的設計成果,是其以策略敘事解決問題的重點。
因此,有喆設計得以在新消費時代的變革中頻頻抓住先機,從系統化的戰略層面,為不同商業客戶提供兼具前瞻性與落地性的設計服務,統籌著設計、軟裝及施工落地的全過程。從商業可視化場景切入,以設計傳遞客戶品牌內涵與價值觀,賦予空間更多的商業發展可能性,這一系列的過程讓有喆設計區別于其他設計公司,從而以高設計轉化率打造可持續的商業價值,以當前商業業態的穩定盈利,應對未來升級的彈性。
極炙和牛烤肉店
JUN 粵式火鍋
15CM工廠電音party酒吧
江門W酒吧
?
# 05
城市更新下,
未來設計走向何方
一間間溫馨舒適的住宅、一個個潮流前沿的商業空間、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建筑......這些微小而又龐大的個體,如同毛細血管一般,構筑起了一座座城市的生態系統。
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學家沙里寧曾說:“城市的生長,并不是單純的疆域擴張,而是傳承歷史、創新未來的過程,使其煥發出全新的時代能量。”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以存量規劃為核心的城市更新成為重要議題。
“城市更新,一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本質上來看,我認為城市更新需要更新的是認知。我們作為個體,實際上與周圍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關系,比如與自然、與社會、與城市等的關系,過去我們可能是使用者、旁觀者,來到今天,我們需要的是轉化身份,做城市建設中的參與者與共建者。”吳川文回應道。
與此同時,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吳川文認為,不應當一味拆除舊的建筑,它們其實是鏈接過往情感記憶的載體。“以前我們常常說,懷舊是一種病,但是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懷舊可能是一種藥。因為有時候,我們的愉悅感是來自于過往的情感記憶的,或者源于你小時候經歷的某些事情、某些過往。如果你把所有舊的東西全部拆除掉,那么你就只能在一個新的建筑、新的時期中活動,它是沒有任何鏈接的,但人本身是需要刺激與鏈接的。”
而面對日益多元化、網紅化的商業空間,吳川文分析道,“消費者對于體驗感的需求呈現出較大變化,從過去相對靜態的體驗轉變為現在的動態體驗,如空間的行為動線設計就涉及到消費者在門店內的動態體驗。我相信,未來交互體驗、智能化體驗都將會是商業空間設計的挑戰與機遇。”
此外,吳川文還表示,“未來應該是內容驅動的時代,當消費者日趨理性,眼界與見識大幅提升,其實他們是越來越難以被打動的。所以,品牌需要內容賦能才能夠走得更遠,它不再只是停留在視覺層面上,而是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內容體驗。”
鶴山美術館
紅船港美業綜合體
—
自然本源的再建構,內在精神的再挖掘,人本關懷的再洞察......有喆設計的發展之路,是自然設計與居住體驗、商業邏輯、品牌運營深度統一的布局之路。
在這背后,是創始人吳川文先生始終如一的真摯態度與研究精神。在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有喆設計自有其超出同行的先鋒性 —— 本真自然的力量將引領著其走向更廣闊的設計舞臺。
以實現城市品質人居生活為出發點,「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以設計為鏈接,發現趨勢、探索產品力,贊頌中國好設計。
我們堅持設計的人文理想,定義在地產、設計與大家居領域,以全球化視野挖掘商業環境,以專業的設計產品力邏輯來經營該平臺。我們鼓勵推陳出新的研發,真正為人居環境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關注在設計領域鉆研與精耕的人物,讓專業者輸出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報道優秀的地產產品體系、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與軟裝設計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顧過去,正視當下,看見未來
翻開《DT趨勢人物》訪談集,你將迅速發現這是一座扎根地產設計領域橫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究的智庫,我們與活躍在海內外地產、設計界一線的領軍人物展開深入對話,回溯成功企業發展歷程,發現與分析前沿信息,同時呈現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思考。
# 策劃
總編 / Melody
產品總監 / Jeff
華南主編 / Nina Fang
原創內容,非授權不可轉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