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著設計事務所、餐廳、民宿,還是酒吧和家具買手店的老板,但謝柯身上最吸引人的,仍舊是言談間對生活濃濃的情感。
熱愛生活,又與山打過許多次交道,讓謝柯的設計風格越發趨近自然,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智識精英的認同與喜愛。于是,謝柯與檀谷的相遇,也成了順利成章的事。
謝柯為全新面世的「檀谷東山」兩款主力產品一125mi戶型和145mi戶型設計了樣板間,為檀谷所倡導的山居市鎮生活,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象。
謝柯的設計充滿了對生活日常的關注,和對自然的向往。他關注空間帶給人的感受,將人與自然看作設計最大的“在地性”,而這些理念,正是檀谷東山想傳遞的生活觀。
在市鎮,
度過另一種北京時光
檀谷,是一個由京投發展傾力營造,以“城市山居、學園市鎮”為愿景的未來型生活方式小鎮。
坐落于京西潭柘寺鎮,檀谷將通過品質生活、運動生活、智性生活和創造生活的展開,鼓勵人們回歸自然和親密關系,支持人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成為北京新文化生活的引領者、高質量發展的提速引擎。
TANKO檀谷 /
您能用幾個詞總結一下您所理解的檀谷的居住環境嗎?
謝柯 /
首先是“穿越”。在北京的范圍來說,檀谷是一個相對可以讓人跳脫出城市的一種狀態,這里很慢、很放松,我感覺不到北京的存在。而這么一個自成一界的地方,距離北京又是那么地近。這種秘境感,加上交通時間上的“近”,讓我有一種穿越感。
其次是“自由”。所以我覺得檀谷的價值還不完全是山居,還在于它能讓你快速在城市和山居之間切換。突然之間,就進入了另一種狀態,真的挺穿越的。這種自由切換、動靜自如的狀態,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強的掌握,更大的自由度。
平靜而合理,
不為被觀看,更為被感受。
謝柯 /
其實我覺得樣板房更多代表的是可能性和想象力,而不是這個房子唯一的處理方式。以前傳統的樣板房只要好看就行,大家聊的都是我有幾個房間,我有什么硬參數。但光有這些是不夠的。
檀谷和阿那亞一樣,它回到了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房子跟人的關系。在居住條件被滿足了以后,我的家能不能滿足我的理想生活狀態?我的社區能不能有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人看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在我看來,讓人真正決定在這里買房子的,關鍵還是看到了這里的可能性。
謝柯 /
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們就想,每個房子是不是都可以有一定的人物設想,同時這樣的設想和我們的目標客群有共通之處。于是,125㎡戶型,我們為它想的人設是“藝術家”。145㎡戶型,我們把它叫做“生活家”。通過這么做,我想讓樣板間呈現出更加有血有肉的一種狀態。
對應125戶型的藝術家,家既是他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他的工作室,是他藝術品味的集中體現,是社交的地方。藝術家有很強的表達欲,向往自由,社交更多時候是一個小圈子的人聚聚,進行深度的談話。所以我們盡可能地把空間做大,模糊了功能分區的界限,同時整體材質也以淺色調為主,給出足夠的留白,方便藝術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把自己的表達投射到這個價里。
生活家,我覺得ta的生活態度是積極向上的,能跟人快速地建立比較可靠的聯系,也許ta會經常邀請人到家里做客,在這個小區有很多朋友,也時常帶著孩子串門。所以我們將公共空間設計得更加開放,呈現敞開、流動的姿態。在“生活 家”里,廚房是最有煙火氣的場所,同時整體的材質和色調也會更偏向木質,溫潤、穩重。
當然,我這里說的藝術家、生活家,它不是一種職業,更像是一種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生命狀態。
我想要通過樣板間,傳遞出一種真正的放松、度假的感覺,盡量地不讓人覺得和城市的公寓住宅有那么強的聯系。
其次,我覺得好的設計應該是留有余地的,沒有侵略性的,可以隨著居住者的人生進程,而發生相應的生長變化。所以我們留了一個地方,叫“多功能區”,并且盡量不要太寫實地去表現它,就是為了給這個家的成長留出余地。
最終,我想要整個樣板間呈現出一種自然、合理、平靜的狀態。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