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幾個在微信群聊得比較好的設計師相聚在深圳。
我也在好友圈發了兩條微信。
很多朋友說是否我們能分享一下這次聚會的內容。
其實我們就幾個問題展開了討論:
其一是設計師作品如何突破一對一的服務。
其二是設計師如何利用互聯網。
其三關于一些經營設計公司的一些模式探討,包括每間公司的期待及發展計劃。
首先感謝深圳的DDS設計事務所迪生的全程安排及組織,也感謝深圳共向設計姜工的主題分享《積小成大》以及來自廣州家語設計的heby,還有河南的君逸名宅趙依繁,湖南的瞳,東莞的鄭燕武設計師......
其實,之前也參與過不少設計論壇或大師分享會。但是這次感覺,其實小范圍的同頻設計師交流分享會意義更重大。
為啥這樣說呢?
因為首先大家都沒啥壓力,盡情地分享。雖然時間比較短,但信息量都足夠大了。
如果加上自己好好消化及思考很多內容會讓各自收獲不少。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只是整理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收獲。
在這次交流分享中,我留意到每間公司創始人對未來都有同樣的預見。
其一是如何讓設計價值能重復利用,比如說在設計項目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書柜或門等,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也花了很多精力,是否能把這系列的門或柜子推向市場呢?又該如何推呢?
這也是設計產品化思維。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很多設計大師已在走的一條路,比如說梁志天的家具設計及邱德光的產品系列......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條路是可以走的,但走起來會特別困難。
也許我說的困難不是對于他們而言,而是對于21設計本身而言。
為啥我這樣思考?因為我不愿去走一條已有很多人在走的道路。
其實這條路很多人已在走,而且他們走著也不易,包括去年聽邱德光說他家具品牌的發展過程的辛苦及感嘆。
所以,我個人覺得,設計思維產品化這思路很好,但每間公司或每位設計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嘗試去發展及考慮定位。
其實,換個思路來說,你可以在這個思維下考慮優化設計工作。
比如說知識點的歸納及分類。舉個例子,很多好用的點子或者是設計方法是可以系統化的,這也是此點溝通的一些思考。
可當真正回歸到設計生活中,有人去歸納知識點,系統設計知識體系又是不太容易的。
因為平常很多新項目的簽訂,又讓很多設計師陷入忙碌的狀態。于是很多想法又不能很好落地了。
所以,敢于拒絕客戶及項目應該是一家設計公司突破的第一步,又是很重要的一點。
很慶幸的是,2015年開始,我們就開始拒絕了很多不合適的客戶及項目。
2016年更是設置了很多選擇客戶的條件,讓客戶的品質更符合我們的發展。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思考一下發展的方向和不被市場左右。
第二點,還是關于互聯網如何與設計公司結合。
其實,只要記住一點,互聯網只是工具,最重要的還是你公司的內在表現。
關于這方面,去年一年,我寫了好多篇文章,我就不再闡述這些雷同的觀點了。
今天要談的是設計師對互聯網的誤解。
其實,對于很多有些能力的設計師而言,他們骨子里頭是很瞧不起互聯網的,很多人更是對一些利用互聯網推廣的設計公司嗤之以鼻。
其實這是一個很錯誤的態度。
其實,任何一件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合理性。我們要端正對待它的態度,更要平衡它的使用。
如果過度夸大地利用互聯網表現自己會讓人覺得惡心;而一味拒絕,自我陶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那就是無知。
因為一間設計公司能多給人關注,會無形中引來很多資源、客戶及機遇。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間設計公司自認為還不錯,其實它的范圍僅局限于它所在地而已。
如果說它(三到五年)能被二千多人了解到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而如果每天都有一千多人關注一間設計公司的動態,那這家公司會多了十倍的機會及選擇。
所以,別過分認為自己是設計師。
其實設計師必須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包括是文字表達也是一方面。
只有學會表達,你才能成為真正的設計師。因為如果你不會表達,別人說啥,你也只會附和。
我還是建議設計師學會寫寫文章。其實,再初級的設計師,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必要。
不知不覺又寫了一千多字。為了讓文章簡單輕松,先決定停筆至此。
最后,送上一段話:“別羨慕任何一位大師,因為你不曉得他背后的狀況。也不要去模仿任何一間設計公司或設計師。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個體。”
其實,多點思考,你一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及成為那位也讓別人羨慕的設計師。其實這就是智慧。
智慧不僅僅是思考,更是敢于抬頭尋找獨特的自己,走出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正如這位西班牙建筑師Ricardo Bofill說的一樣。
贊
0
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