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描是實木定制家具領域的初創企業,與我們通過項目合作認識。2022年初三位合伙人決定將公司遷往朝陽區的首創郎園Station國際文化社區,那里匯聚了一大批設計領域的新生力量,是北京時尚文化的風向標。場地位于園區北部一座工業廠房的二層,有獨立出入口。業主希望這個展廳未來滿足以下需求:產品展示與售賣;業務洽談;日常辦公;小型活動及酒會;產品拍攝等。
▼園區通往展廳的主入口
房間面積不大,中部偏東四根粗大的鋼柱,撐起南北向雙坡屋頂。北側窗均在靠近樓板位置,東側有兩扇高窗。沿屋頂邊緣有金屬立封板,可以拆除。園區對設計形式的管理較為寬松,僅需滿足消防疏散等技術要求。這么小的房間里容納這么多功能,即使利用通高空間做夾層,也須靈活布置,讓功能房間與交通空間互相借用。禾描展廳的產品主要是家具,需要擺出一個個小小的場景,有客廳、臥室、書房、餐廳、廚房,加上衛生間,跟真正的家庭居室差不多。但如果真的偽裝成家居套型,又失去了展廳應有的序列感,犧牲了公共屬性。我們希望這里讓人聯想到家居環境但又拉開一點距離,在似與不似之間。與業主討論后,展示銷售功能集中在一層解決,二層用作業務洽談、會議和辦公。
▼展廳入口
▼從入口看中庭
第一次去現場是飄著清雪的冬天,房間空而高,南側頂部懸著巨大的洋鐵皮通風管。很難想象這里將來能變得過度緊密、親切和暖調。年初二在辦公室畫草圖,我設想這種“空而高”的感覺可以部分地保留下來,成為展廳氣質的源頭。如果家具展區集中布置,就會成為常規套型的復制品,不如沿周邊布置,中部空出,利用屋脊7米的高度成為一個垂直的“內庭院”,用素抹灰墻壁來區隔空間、劃分領域,再在墻上開方形洞口,建立視線關聯、增加層次。這樣就可以實現一種內部的虛實對比,不必仰賴小小窗口外干巴巴的園區環境。做個“內庭院”的想法頗為常規,關鍵在于,庭是怎樣的庭,復雜的功能又如何妥善安排在“庭院”周邊那一圈有限的空間中。
▼軸測圖
▼六邊庭正軸側
圖紙上東側高窗的位置吸引了我,這個庭,最好能接受來自這兩扇窗的光線。其他窗都朝北,這里是唯一能被太陽直射的窗,雖然太陽升起的時候還沒有上班,但陽光從高處照進“內庭院”的場景還是頗為誘人的。如果中庭是個規矩的長方形,周邊墻壁平行,房間就會有相等的面寬,客廳不足臥室又有余,不如采用不規則形狀,根據需要靈活調整。于是我畫出一個六邊形,東西兩條邊分別平行于東西墻,南北方向各折動一次,上下層墻壁略有錯動,為辦公區制造出一個“小陽臺”。
▼從入口會客區看中庭和展廳
▼從會客區看展廳出口
▼一層展廳
“庭院”地坪比周邊展廳高300毫米,要上幾步臺階,中央采用小青磚鋪地,與周圍白墻一起烘托室外感。“庭院”的東北側留有一面完整白墻,可以用來投影、組織小型的聚會或發布會,人們可以站在通往二樓的鋼梯上、二層露臺和東側平臺上、或在庭院中席地而坐,這幾個面都保留了很多駐足觀看的區域,形成一種半圍合的態勢。經此處理,“庭院”的高寬比更大,可以使用高色溫的頂光實現全局照明,配合東側自然光,讓它更像一個室外的內庭院,其他功能房間則對應室內,對庭院形成合圍。
▼中庭的小木屋
▼木屋內部
中庭二層西側,展廳主入口上方,原計劃做一株金屬的“樹”,鋼枝鐵葉旁逸斜出,枝杈上架著層疊的樹屋,供孩子攀爬,制高點是一個雙人對坐的茶席,可以摸得到屋脊。出于造價考慮,這個想法未能實施,我們應業主要求,將其改成平臺上老老實實的多層板小木屋。屋頂懸下四個不同高度的球燈,給中庭提供照明。
▼從一層縫隙中看中庭
▼從一層縫隙中看中庭
從園區北小街踏進主入口,先要下三步臺階再上四折樓梯,頗為不便。不如搭個小木橋,左側利用梯段下部空間做展示櫥窗,右邊拉一道斜墻標識進入方向,橋和斜墻間隙種幾株綠植。訪客經由曲折山路到達山腰客館,推開大門,先是壓低的迎接空間,透過左前方兩根鋼柱瞥見中庭一角。
▼從小木屋旁邊的樓梯的夾縫中看中庭
▼樓梯下綠植和洞口
▼小木屋的窗臺和花木
展廳分布著各種木色,中庭是青磚和粉壁,遠近洞口露出蕉葉竹枝,樓梯下的洞口里透出暖色光,洞口外是綠植和奇石。人們不管在交談、游覽還是工作,都能透過洞口看見中庭和對側房間里的燈光和人影,讓此地成為一處清幽的所在。
▼庭院內景
中庭給整個空間賦予九宮格格局,六邊形的平面讓房間多了很多“折面”,以及更多可以窺視的“窗口”,這樣,不同空間單元擁有不同的面貌,洞口和狹縫中不斷出現的燈球像一輪明月,散布在各個角落的植物也為空間賦予勃勃生機。人們在工作的間隙,抬起頭來,仿佛置身于月下小園中。
▼中庭仰望
行走是另外一種體驗:當人置身于中庭,空間是垂直的,周遭洞口中的光是暖色,人會不自覺打量四周,注意到不同高度、不同尺寸的洞口,想一探究竟;當人沿四周漫游,發現屋頂很低,一道道斜墻在眼前身側出現,墻上有洞口,層層疊疊,眼睛推著身體向前,越過重重障礙,又回到出發的地方。
▼二層轉角度的欄桿立梃
▼二層工作區的洞口和小露臺
二層同樣是一條環形路徑,但空間高度不斷發生變化,且因小木屋的存在,中庭被遮蔽了,更像是從縫隙中窺視,直到東側的小餐吧區域,視野豁然開朗,完整的中庭出現在眼前。從夾層打量,東側高窗已在腳下,旁邊擺一組小沙發,成為一個冷調的、幽獨的角落。這樣,先前那個空曠的大空間被分隔成一個垂直中庭和兩條水平的環形路徑,充當樞紐的就是那部白色小樓梯。
▼小樓梯
小強、水綠和釘隊是驢友,年輕時一起走遍大江南北。創業之初他們考慮過種種可能性,最終決定成立一家實木定制家具企業,讓生活之美成為工作日常,一定程度上代替詩和遠方,彌補不能說走就走的缺憾。三人對工作環境是有要求的,希望它不要那么功能主義,也不要呆板無趣。我提出“工作花園”的想法后,三人都很興奮,但也提出不要與園林過于相似。方形窗比梅花窗或六邊形窗更抽象,小青磚比瓦片更平常,一些富于園林意味的手法也都被我們小心避開。
▼二層餐吧區
▼二層讀書角
因為主營實木定制,所以展廳的尺寸不必特別考慮展品尺寸,展品可跟隨展廳來權宜調整。但在開業之初,展廳不得不將一部分現成品置入,帶來空間與展品不能完全匹配的問題。業主對位置的經營讓我驚訝,他們用幾天時間為不同尺寸的家具找到合理的位置,一眼望去相當協調。一些空隙和邊角,不能準確對位,就用小飾品和植物來補足。植物是花園中重要的角色,它們用自然形式柔化幾何形體的剛硬。小強本來就是植物迷,建筑竣工后,花了很多時間去挑選、擺放、調配植物。逐漸地,這個空間被綠意圍攏,洞口中出現了柔枝細葉,越來越接近我們最初的想象。植物有不同的品種和姿態,作為室內盆栽,又要考慮光照、水分、通風等養護問題。當不同植物出現在不同位置,它的姿態與觀看方式,似乎更是一個考量靜態審美和動態調試的復雜工程,相比之下,建筑僅留幾個洞口就可以交代,真是弱爆了。
▼二層展廳中層疊的洞口
▼二層展廳中層疊的洞口細部
但白墻和洞口為植物提供了場所和視野,就像園林中的植物與野外的不同,室內空間中的植物與溫室或花卉市場的也不同,可以說,正是功能空間的約束特征,為植物賦予了特定的場所儀式感。10月,因為荒野植物園的介入,六邊庭中的植物很快超越了我的想象,成為一個真正的、而不是隱喻意義上的“花園”。
▼從廚房縫隙中看球形掛燈
施工中采用輕型鋼結構,我們仔細控制型鋼的形狀和尺寸,統一做刷白處理。通往二層的小樓梯使用100毫米寬的H型鋼做梁,白橡木嵌入懸挑的鋼板梯段,梁下通過兩塊薄鋼板固定在小青磚下的樓板上。正對中庭入口的二層欄桿,為了讓它堅固安全的同時保證視覺上的輕盈,我們將6毫米厚的立梃整體旋轉一個角度,指向為中庭提供采光的二層東窗,人在中庭入口抬起頭來,欄桿成為窄窄的一線。人在窗邊讀書,成為庭中之景。
▼中庭的墻壁、洞口和植物
整個展廳都是黑白和木色,輔以綠色植物,植物疏密不拘,有了窗口的剪裁,隨意布置都很好。墻面找平后未做抹灰處理,中庭的水泥臺階也不假修飾,提供了一種最低限度的“游園”感受,它不依賴于任何符號,完全是空間關系和色彩質感所帶來的“樸實無華、生動多姿”。施工結束,我們發現傍晚時分陽光會從北窗進入室內,徘徊1-2個小時,說明房子并不是正南正北向,而這多出來的一縷夕照,給內庭帶來了太多美好的感受。城市人一天大多數時間呆在室內,靠“庭院”的想象畢竟不能代替身心對風光雨露的渴求,這縷光提醒我們,應該去親近真正的自然才對。
▼平面圖
項目名稱:
六邊庭:禾描展廳及辦公空間
項目類型:展廳及辦公空間
設計方: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項目設計:金秋野
完成年份:2022年
設計團隊:金秋野,常濤,劉力源,高蕾蕾
項目地址:北京朝陽
建筑面積:178.61㎡
攝影版權:金秋野 孫海霆 余栩
客戶:禾描實木定制
材料:鋼 木 金屬 混凝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