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總要鬧出點事情的設計師,這一次,他竟然燒了自己設計的一個教堂!
所謂10年磨一劍,
恐怕就是這樣。
如何讓人一起感受到
設計師靈魂深處的戰栗
也許是每個設計師
永恒的課題。
彼特·卒姆托做事慢條斯理的,花個10年做一個溫泉浴場,但他每個作品都非常驚艷。
然而一堆老夫婦委托他做一教堂,光設計就花去5、6年的時間,結果建好了卻一把火燒掉!燒完之后更驚艷了。我們在文中看看這個設計師的腦洞吧。
只有點燃這把火,
設計才算真正完成了。
在屌絲文化泛濫的今天,
工匠精神重新被人們提起,
這會成為中國建筑的新出路嗎?
在全世界,
如果要尋找最具“工匠精神”的建筑師,
名單上一定有個瑞士人:
彼特·卒姆托(Peter Zumthor)
他可能是最貧窮的建筑大師之一。
在他2009年獲得普利茲克獎之前,
國內很少看到他的報道。
他不是我們眼中的主流設計師。
他的項目不大也不商業,
而且建造過程也是慢悠悠的。
瓦爾斯溫泉浴場就花了10年打造,
但成品十分驚艷。
然而在2007年,
他花7年時間設計了個小教堂,
卻被大火給燒了,
而縱火的主謀竟是他本人!
究竟發生了什么?
(往下看,反正不是狗血劇情)
↓↓↓
這個教堂叫
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克勞斯兄弟田野教堂)
與大教堂華麗的哥特風格不同,
它非常樸素,
就是一鄉野小教堂。
左 | 巴黎圣母院
右 | 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它是為了紀念Bruder Klaus,
Klaus是15世紀的圣徒。
他出身富貴卻放棄了物質追求——
在石頭撐起的陰冷小棚中度過了20年。
他促進了瑞士聯邦的和平,
所以他在許多人心中就是精神領袖。
Bruder Klaus畫像
在德國鄉下,
一對農民夫婦退休了。
為了感謝上天幾十年來的眷顧,
他們想要修個教堂紀念圣徒Klaus,
于是邀請Zumthor來設計。
于是3個老人就聚到了一塊兒。
雖然項目又小又沒錢,
但Zumthor一點都沒敷衍。
不是每個人都有他那樣的堅持,
僅設計就磨掉了五六年時間。
在思考設計的過程,
最重要的理念才慢慢誕生了:
將自然元素帶入設計中,
土壤、雨水、空氣、陽光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甚至還有火的影子。
這個小教堂非常獨特。
它在曠野上猶如一塊巨石,
周圍沒有其它建筑,
顯得十分醒目。
巨石上有唯一的三角形入口。
這是可以開啟的金屬門。
唯一顯示教堂功能的標志,
就是門口上方細細的十字支架。
外表棱角分明,
內部空間卻曲折蜿蜒,
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室內空間不僅在平面上變化,
豎向空間也高高低低,
所以稱得上“別有洞天”。
從洞口看世界,
一片欣欣向榮。
可里面像另外的世界。
只有將門關上
才能看清里面的空間。
墻面上有波浪的肌理,
邊緣并不平整,
就好像是天然形成的洞穴。
這來自特殊的建造方式。
在設計師的理解里,
讓當地人一起建造,
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和修行。
設計師讓當地人運來木頭,
搭建成了一個帳篷的形狀,
用掉了110根木頭。
又在外表增加模板,
通過鋼管與帳篷結構固定起來。
之后一層層地注入混凝土,
每層大概是半米高,
就這樣一點點夯實出了教堂的樣子。
按照這樣的方式,
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巨石。
但工作并沒有結束。
樹木與混凝土畢竟凝固到了一起。
怎么處理這些木頭?
當
然
是
燒
掉
它
們
由于只有頂部和入口有少量進風,
木頭不充分燃燒,
不會迅速化為灰燼,
而是一點點炭化。
“燒”模的過程花去了好多天,
墻面最后都留下了煙熏的痕跡,
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混合了松木的味道。
當木頭燒掉,
光也透過天井照進教堂里。
黑暗的對比下,
微弱的光芒都顯得耀眼。
水也通過天井和墻壁落到教堂里,
于是地面經常會出現一灘水。
四周還有排水槽,
防止大雨量造成內澇。
地面是塊不滲水的防腐蝕鉛地板。
室內的最低點正好在洞口下方,
積水會反射陽光,
又會成為一個小焦點,
無形中增加了儀式感。
木頭燃燒后,
支撐模板的鋼管也一起留下了。
于是外表形成了分布均勻的孔洞。
但在室內,
卻形成了不一樣的效果。
每一個孔洞都鑲嵌了玻璃珠。
當關上大門,
仿佛就能看到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狹窄的空間里,
每一個祈禱者都能穿越時光——
如同圣徒Klaus的修行,
在困苦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祈禱室里還有石座,
可以給人靜坐沉思。
微弱的燭光下,
與唱詩班一同禱告。
Klaus的塑像也很寫意,
并不追求逼真的寫實感。
在這樣的環境中,
難免讓人恍如夢境。
Klaus因為信仰忍受孤獨,
農村夫婦因為紀念Klaus修建教堂,
而Zumthor因為這對農民夫婦,
用7年打磨出了這個小天地。
除了來禱告,
也有很多熱愛建筑的人到這里,
感受建筑帶給他們的感動。
當有人在教堂里參加禱告,
其他人就靜靜地坐在外面的臺階上。
看著教堂外無邊無際的田野,
吹著自然的清風,
人的心情也可以慢一下了。
Zumthor在一次訪談說:
規劃局不會批準周邊有這樣的建筑了,
他們覺得太大的建筑會破壞田野,
幸好我們當年審批通過了。
周圍并沒有出現新建筑。
這里沒有衛生間、旅館、商店,
更不收門票。
它還是保留著一開始的樣子。
教堂鳥瞰圖
無論你是大明星,
還是建筑大師,
你都必須把汽車停在幾里之外,
一路步行而來。
村民并沒把它變成一個旅游景點,
這里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可以虔誠地走進去,
與神,與自己對話。
無論設計是大是小,
我們都需要認真的對待。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讓其他人感同身受。
評論(18)